郎君骑马来(107)+番外
王平也是快人快语,听了登时喜笑颜开,拍了拍沈节肩膀赞道:“这才是。”
一行三人又马不停蹄到了沈节府邸。沈节大方的很,让人摆了许多好菜,还有登州产的鱼类。
陈君琮闻不得腥味,只碰了家常菜,倒是王平什么都不忌口,就着黄鱼扒了三大碗米饭,还赞不绝口。
头回招待武夫,沈节这位文官显的有些不知所措,只能边笑边命家仆为王平添饭。
“怎么不见通判?”
用了一碗饭,陈君琮恢复些许精神气,环顾四周,这才想起少了个人。
按规矩,是要知州和通判一起迎接的。不是他摆架子,实在是人生地不熟。沈节他尚知底,唯有通判是从未谋面。
衡朝为了牵制地方知州的权力,向来会从京城拨三品官员赶赴各州做通判,意在监督。说来通判一职有点尴尬。官位在知州之下,地位却平起平坐。
沈节从容道:“海运禁了多年,得了诏令至今,顾擎每日一早都去清点登州往年剩下的兵器。此时想必也快练兵回来了。”
说曹操,曹操就到。沈节话音刚落,就听家仆疾步跑来通传。
“顾通判到了。”
第九十八章
陈君琮背对门而坐,待他回头看去,正与走来的顾擎四目相对。
为官三年,这人是他见过的第一个不像文官的文官。
在常人印象中,文官和武官首要的差别就是白。终日坐在府中和政要打交道,文官们自然个个生的白净。反倒是武官因着练兵,晒的黑不溜秋像个泥猴。
但顾擎的肤色不仅不白,反而偏黑。他穿着藏蓝色长衫往那一站,身上还带着海腥味儿。有棱有角的脸上不见笑意,冷眼盯着陈君琮这位京城来的大贵人和拱食的王平。
沈节不觉有异,起身为二人解释,“顾通判一向如此,陈副使不必多心。”
陈君琮只讶异于登州通判的外表,立即正了神色拱手见礼。
好在顾擎看起来不通人情,仍虚回了一礼。
多了个客人,桌子上自然又多了副碗筷。顾擎扫了眼被王平扫荡的菜碟也不下手,只道:“陈副使明日若无事,且随我去巡视军器库。”
要开海运,少不得和闻着金银味儿卷土重来的倭寇打交道。除了兵,这里面当然少不了军器。
今日天色不早,又疲惫至极,正好休息一晚。陈君琮敏锐发觉顾擎熨帖之处,也少了因对这人外貌下的疏离,笑着应下。
“也好,这些日子便有劳二位照顾。”
登州似乎哪里都躲不掉带着腥味儿的海风,陈君琮是土生土长的内陆人,家乡顺昌更是和海不沾边。即使并不习惯这里的环境,陈君琮揉着眉心,在疲惫驱使下仍是沉沉睡去。
前些日子急着赶路,并不觉得多累。如今一经睡下,等醒来却已经是第二天日暮黄昏了。
陈君琮刚坐起身,睡意朦胧之际还以为在怀京府邸中,待闻到了空气里若有若无的腥味儿才恍然回神自己身在登州。想到今日要去巡视军器库,当即没了困意收拾齐整翻身下床。
天色并不像昨日晴朗,放眼望去灰蒙蒙的,吹来的风都携带着凉意。
刚开了门,就见顾擎站在院子中,仍是冷着脸不见笑意。
“用了饭就走罢。”
衡朝各州府都有专门的铸造军器作坊,并不为京城统一管辖。每地的军器坊甚至互不相通。
登州的军器坊临海,为燕家包揽。
“起初并非家燕之燕,乃是避讳官家祖姓‘晏’字。”
顾擎提着一枚通判腰牌走在前头带路。脚下踩的是压平的沙石,路边就是奇形怪状的各色大小石头。白浊的浪花拍打沙滩,海天共一色无际。远处的风吹的二人衣摆“簌簌”作响。
反正是巡视,陈君琮免了官服,和顾擎穿了文人长衫,戴着能挡风的大帽,帽上的红色珠链固定在下巴处,免得被掀飞。
顾擎回头看这人一步步稳当走着,忽而起了些打趣的心思,故意问:“登州多的是沙石路,不比怀京宫城金砖丹墀。陈副使若是受不住,咱们可以骑驴去军器库。”
不若官员骑马,民间没那么多讲究,基本是骑驴出行。
即便开玩笑,顾擎也是板着脸仿佛探讨什么政务。陈君琮不禁好奇沈节这三年是如何与这人相处融洽的。
“顾通判也是京城而来,你能受得住,陈某怎得就不行了?”
一阵海风吹的发丝张扬,陈君琮按住头顶大帽,抬眸间轻巧解了对方的打趣。
两人自然没有骑驴去军器坊。到了地儿,顾擎将手里把玩多时的腰牌扔给守门的士兵,严肃道:“快去通传,就说京城三司副使陈大人前来巡视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