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林冲传奇(109)
北宋行政区域划分
1,京畿路
开封府;
滑州;
2,京西南路
金州,房州,均州,邓州,唐州,襄州,郢州,随州;
光化军;
3,京西北路
河南府,颍昌府;
孟州,郑州,汝州,陈州,蔡州,颍州;
信阳军;
4,京东东路
齐州,淄州,青州,潍州,莱州,登州,密州,沂州;
淮阳军;
5,京东西路
应天府,兴仁府;
兖州,徐州,单州,郓州,濮州,济州;
广济军;
6,河北东路
大名府,开德府,河间府;
沧州,清州,雄州,棣州,滨州,德州,博州,冀州,莫州,霸州,恩州;
永静军,信安军,保定军;
7,河北西路
真定府;
怀州,卫州,相州,磁州,?州,邢州,赵州,深州,祁州,定州,保州;
广信军,安肃军,顺安军,永宁军,安利军;
8,河东路
太原府,隆德府;
晋州,绛州,泽州,汾州,隰州,石州,丰州,府州,麟州,代州,岚州,宪州,忻州,辽州,慈州;
晋宁军,火山军,保德军,岢岚军,宁化军,平定军,威胜军;
9,永兴军路
京兆府,延安府,河中府;
环州,庆州,宁州,耀州,坊州,丹州,商州,虢州,陕州,解州,同州,华州,?州,*(左“分”右耳刀)州;
保安军,定边军,绥德军;
10,秦凤路
凤翔府;
秦州,会州,巩州,岷州,阶州,成州,凤州,陇州,泾州,原州,渭州,西安州,廓州,河州,兆州,兰州,熙州;
积石军,德顺军,镇戎军,怀德军;
11,成都府路
威州,茂州,绵州,汉州,彭州,蜀州,眉州,简州,嘉州,黎州,雅州,邛州;
永康军;
陵井监;
西山野川诸部;
12,梓州路
资州,普州,梓州,荣州,戎州,祥州,泸州,纯州,滋州,昌州,合州,果州,渠州,遂州;
怀安军,广安军;
富顺监;
罗氏;
石门番部;
13,利州路
兴元府;
三泉(直属京师);
文州,龙州,剑州,利州,兴州,洋州,巴州,蓬州,阆州;
14,夔州路
夔州,达州,开州,万州,施州,忠州,*(“倍”字单人旁换三点水)州
大宁监;
云安军,梁山军,南平军,遵义军;
田氏,罗殿;
黔州所领矩*(左“片”右“羊”)等州
15,荆湖南路
荆州,邵州,永州,衡州,全州,道州,郴州;
武冈军;
桂阳监;
16,荆湖北路
江陵府;
靖州,沅州,辰州,鼎州,?州,岳州,鄂州,安州,复州,归州,峡州;
汉阳军,荆门军;
17,广南东路
连州,广州,封州,康州,新州,端州,英州,韶州,循州,梅州,潮州,惠州,南恩州,南雄州;
18,广南西路
桂州,贺州,昭州,梧州,浔州,邕州,廉州,雷州,郁林州,琼州,高州,化州,容州,藤州,象州,贵州,柳州,宾州,宜州,观州,宣州,钦州;
昌化军,朱崖军,万安军;
特磨道;
自杞;
19,福建路
福州,建州,漳州,泉州,汀州,南剑州;
兴化军,邵武军;
20,江南西路
洪州,筠州,袁州,抚州,吉州,虔州;
临江军,建昌军,南安军,南康军,兴国军;
21,江南东路
江宁府;
太平州,宣州,池州,江州,饶州,信州,歙州;
广德军;
22,两浙路
杭州,苏州,润州,常州,秀州,湖州,睦州,越州,明州,台州,温州,处州,衢州,婺州;
23,淮南东路
亳州,宿州,海州,泗州,楚州,滁州,真州,扬州,泰州,通州;
涟水军,高邮军;
24,淮南西路
寿州,濠州,和州,庐州,光州,黄州,舒州,蕲州;
无为军;
云中府路[2]
[1]即梓州路
[2]原辽地,宋、金共同攻辽时,金答应归宋,宋预设此路,后金失约,地遂归金。
北宋府县的等级:
《宋史?地理志》和《文献通考?职官考》中说:宋代的州县级建置,分为十三个等级,即“辅、雄、望、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北宋四京府:
东京:汴之开封府。
南京:大中祥符七年,建应天府为南京。
北京:庆历二年,建大名府为北京。
西京:河南府。
北宋政区沿革简史:
太宗至道三年(997年)设置十五路:京东、京西、河北、河东、陕西、淮南、江南、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西川、峡、广南东、广南西。
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分西川路为益州、利州两路,分峡路为夔州、梓州两路。此时共有17路。
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江南东、江南西两路。至此为18路。
皇?五年(1053年)设置京畿路。
至和二年(1055年)撤销京畿路。
嘉?四年(1059年)改益州路为成都府路。
熙宁五年(1072年)分京西路为京西南、京西北二路,分淮南路为淮南东、淮南西二路,分陕西路为永兴军、秦凤二路。21路
六年分河北路为河北东、河北西二路。22路
七年分京东路为京东东、京东西二路,23路
九年分两浙路为两浙东、两浙西二路,十年两浙东、西路合并恢复两浙路,其后两浙路时分时合。
至元丰元年(1078年)恢复熙宁五年前的行政区划,元丰八年(1085年)定制二十三路:京东东、京东西、京西南、京西北、河北东、河北西、河东、永兴军、秦凤、淮南东、淮南西、江南东、江南西、荆湖南、荆湖北、两浙、福建、成都府、利州、夔州、梓州、广南东、广南西。
崇宁四年(1105年)复设京畿路。
大观元年(1107年)分广南西路设置黔南路,三年撤销。。.。
更多到,地址
宋朝武官的名称和品级
999文学 更新时间:2012-6-15 8:58:31 本章字数:2964
宋朝的官制非常复杂,分为阶官和职官两种。阶官,对于武将来说,简单来说就是现在军衔制度,如上校之类;而职官,就是团长营长之类。
例如,狄青曾经做过秦州刺史、泾原路副都总管,秦州刺史是虚衔,代表他的官职大小,代表从五品的官员,而是泾原路副都总管是职官,是负责统领泾原路兵马的指挥官。
两名武将要比较官的大小,一般来说,是比较阶官。那么,这些阶官是如何比较的呢?宋朝的官制发生过三次变化,分别是政和以前武将官制(1116年前),政和官制(1116至1131)和绍兴官制(1131以后),大体如下
政和新官政和之前旧官官品阶次
太尉政和新置,以太尉本秦之主兵官、遂定为武阶之首。正二品1
通侍大夫内客省使正五品2
正侍大夫延福宫使正五品3
宣正大夫履正大夫正五品4
协忠大夫并政和新置。正五品5
中侍大夫景福殿使正五品6
中亮大夫客省使从五品7
中卫大夫引进使从五品8
翊卫大夫从五品9
亲卫大夫从五品10
中缺
拱卫大夫并政和增置。正六品12
左武大夫东上合门使正六品13
右武大夫西上合门使正六品14
正侍郎正七品15
宣正郎正七品16
履正郎正七品17
协忠郎正七品18
中侍郎并政和增置。正七品19
中亮郎客省副使正七品20
中卫郎引进副使正七品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