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官居一品(232)+番外

作者:三戒大师 阅读记录

※※※※

当试卷送入内帘之后,主考官阮鹗便对八位同考官道:“诸位,掣签吧。”几位同考官便上前抽签,抽到几就把那一捆卷子拿走。

但不能带会房间去,必须要在鉴衡堂中阅卷。主副考官坐在堂上,八位同考官分坐左右。负责监视阅卷的内监临,带着一干监视官,坐在众考官的边上,瞪大眼睛监视考官的阅卷过程。

在监视官的虎视眈眈下,整个鉴衡堂都静悄悄的。因为这些监视官一般由锦衣卫充任,保管把考官盯的毛骨悚然,不敢生出杂念。当然,只要考官不交头接耳,不挤眉弄眼,监视官们是不能出声干扰阅卷的。

同考官们都是进士出身,四十岁以下,年富力强,眼神特别好。他们必须先认真的给每篇文章加注标点,同时看文章是否通顺,如果读起来磕磕绊绊,毫无韵律可言,直接搁到一边,判其死缓。

只有文笔通顺,且错别字不超过三个的卷子,才有资格被同考官看第二遍。在这一遍中,同考官主要从‘理、法、辞、气’四方面来,来评判一篇文章的优劣——‘理’是对经书的掌握和程朱注释的理解。‘法’是八股文的文章结构。‘辞’是考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气’则是文章思想性的浓度。

这四方面的衡量标准是‘清真雅正’,意思是,一篇好的八股文,应该用简洁、典雅、顺畅的语言,来正面阐述所领悟到的孔孟之道、程朱之学。

同考官便根据这一标准,判别考生文章的优劣,并给每份卷子写评语,陈述是否荐卷的理由,无论取与不取,他都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

同考官们将自认为够资格高举的卷子,写明推荐理由,交给边上的书吏,由其转呈给上首的主副考官,如果有特别出色的,还会‘高荐’,也就是强烈推荐。

※※※※

事实上,试卷的去取权衡,专在二位主考,这也就是说录取与否,都是正副主考官说了算。如果同考官推荐上来的试卷,得到了副主考的认可,那么他便会在卷子上,用黑笔写个大大的‘取’字,写明推荐理由后,送给主考官。

如果主考也认可,便会再写一个‘中’字,合起来便是取中,同时也要写明取中理由,以便解送礼部磨勘。

对于被副考官否决的试卷,主考官虽然有权扳过来,但那样太落副考大人的面子了,所以主考一般不会行使这个权力,除非他特别赏识的……但一篇文章能让人特别赏识,在别人眼里就至少是上好的水平,不会不取,所以这种情况一般不会出现。

至于同考官了推荐了,却没有被采纳的卷子,正副主考官也需要加注批语,说明没有录取的理由。

阅卷的时间是白天,到傍晚时停下休息,这时两位主考和内监官便会一齐清点朱卷,确认无误之后,用三把锁共同锁好鉴衡堂。第二天一早再一起过来,三人共同到场开锁,继续阅卷。

一般阅卷时间是不到二十天的,其中绝大多数时间都是用来进行第一场的阅卷。虽然第二场和第三场阅卷时,同考官都可以继续推荐。但在实际过程中,主考官只重头场,尤中四书,基本忽略二、三场的等级。也就是说,头场被选中,二三场只需文理通顺既可过关……一方面,这是因为时间紧,任务重,考官们是无论如何也没法全部仔细审阅,所以比较客观的八股文变成了阅卷首选;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本朝最重视四书五经和程朱注解,选择八股文做重点,也在情理之中。

※※※※

半个月的阅卷之后,所有考生的头场卷子,终于全部审阅完毕,经过同考官推荐,两位考官取中,一共有八十九份卷子被取中。但浙江乡试的解额是九十五个,这个数字是一定的,既不能多,也不能少,如果换在别处,经历了能把人折磨死的阅卷之后,考官们会在最后松松手,凑起解额了事。

但在这里,休想。因为此次担任主考官的,乃是右佥都御史阮鹗,此人人如其名,身形瘦削,目光却凌厉如鹰,一看就不是个好惹的。至少下面的考官们,都领教了此人的较真……在阅卷过程中他三番五次重申,要求考官们认真对待每一位考生的试卷,力求将有真才实学且合乎要求的考生选拔出来,让他们出人头地。

他不仅督促同考官们认真阅卷,自己也严格把关,对每份试卷的优缺点都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点评,绝不肯让不好的试卷滥竽充数,结果当阅卷结束,还有六个解额没有录取。

为了保证好的试卷不被遗漏,他又认真审阅了每一份落卷,一直到张榜前一天,才从落卷中找出六份上好的,凑齐了九十五人。

剩下的工作便是排定名次,因为考官都是临时抽调的,事毕解散,并没有编制上的隶属关系,所以谁也不怕谁,往往会因为意见分歧,出现激烈的争吵和辩论。

但在这里不会,因为阮鹗对所有文章的优劣了若指掌,评判时一语中的,众人也就无从争执,仅用了半天时间,便排定了录取的名次,让一旁的内监官松了口气,擦汗笑道:“我还以为要耽搁了呢。”

阮鹗笑笑,手持排定的名次,起身道:“走吧,诸位,我们去至公堂。”便与那内监官并肩,率领全部考官出内帘门,过飞虹桥,入外帘,进至公堂,与外帘官一道,拆号填榜。

一个时辰之后,全部九十五位举人露出真容。看着录取考生的籍贯,担任监临官的浙江锦衣卫千户对阮鹗道:“我们浙江有一句俗话,说‘取得好,看绍兴’,绍兴的文气盖压全省,现在一看,山阴、会稽和余姚的考生居多,说明您这次的录取是公正的。”

这一次录取的前五名全部是这三个地方的,却没有人质疑不公平,反倒都说:“心服口服。”可见绍兴府的考生水平超高,是所有人公认的。

第二五三章 京报连登黄甲

考过三场之后,沈默几个已经是彻底虚脱,身子比较弱的几个还病倒了,老实在家里静养几日才复原。

等待放榜的日子十分难捱,直感觉心里火烧火燎的,吃什么都没味,睡觉也睡不着。把着指头数日子吧,平素里白驹过隙的时日,却仿佛折了腿的老马,慢吞吞的能把人急死。

几人也无心出去,因为现在满杭州城都是等待放榜的考生,碰上了难免要问,问了还真不好回答。纵使不问,见到一张张焦灼的脸,心里也不舒服,索性便关起门来找乐子。

但沈默是要出去的,因为他有更好的乐子可找——好容易考完了乡试,可以放松几天,对于热恋中的小男女,实在是太珍贵了。

当然他已经是个名人了,在杭州城里很容易被认出来,两人便干脆离开杭州城,去湖州游玩。为什么要去湖州呢?因为这地方就紧挨着杭州,文人们都说‘人生只合住湖州’,不去看看实在是说不过去,而且俞大猷正在太湖操练水军,所以安全有保证。

到了个没人认识的地方,殷小姐终于放下矜持,与沈默如胶似漆,形影不离。不是在碧浪湖边,相对白鸥眠,腻在一起呢喃私语,便是流览湖州的绮丽风光——

他们同乘一辆油壁车,去城南下菰欣赏蔓草苍烟,雨后登上道场山观满眼清晖,天晴去弁山感受迢迢爽气,黄昏到西塞山前去看白鹭飞,或者去郊外横山看落日半隐。或者去黄龙洞的云端见笙鹤起舞,或者感叹那状似青瑶簪的金盖山,根本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对沈默来说,这简直是两辈子至今最幸福的一段时光,惟一稍有遗憾的是,殷小姐总是不让他突破那道防线,至今两人还保持着纯纯的恋人关系。好在沈默善解人意,知道此时的女子与彼时不同,都是到洞房花烛夜才缴械的,便不再强求。

殷小姐见他老实了,又怕他恼了,也把尺度悄悄放宽,让沈默占可以一些小便宜,便把他哄得重新兴高采烈,玩得开开心心。

上一篇: 权柄 下一篇: 大独裁者报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