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官居一品(257)+番外

作者:三戒大师 阅读记录

这次没有再久候。只见一个亲兵疾步从里面走了出来,在千户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那千户队长便侧身到:“部堂大人请中丞大人进去。”

胡宗宪立刻疾步走进去,其余官员想要跟上,却又一次被拦下道:“部堂大人并没有请诸位进去。”

※※※※

胡宗宪进去客栈的大堂,便见一身大红官袍,胸前绣着锦鸡的赵贞吉坐在一张方桌后,正在闭目养神。沈默与王用汲分坐左右,见巡抚大人进来,两个人赶紧起身无声行礼。

胡宗宪朝他俩点点头,也向赵贞吉行礼,轻声唤道:“部堂大人……”

赵贞吉仍然闭着眼睛,只是淡淡道:“坐吧。”

胡宗宪环视左右,只有方桌的下首有一条长凳,轻轻地走过去坐下,又望向赵贞吉,但老夫子还是闭着眼睛。只好轻咳了一声道:“这里着实狭小,大人属员众多,肯定是住不下的。下官已经命人将巡抚衙门收拾出来了,肯请大人移驾吧。”

赵贞吉还是闭着眼坐在那里,没有接言。

就算泥人也有三分土性,何况胡宗宪还是个有血有肉的爷们,便也不再说话,陪着他一起装哑巴。

厅堂里落针可闻,沉默的令人尴尬,沈默不禁胡思乱想道:‘还不如打个马吊娱乐娱乐呢。’他跟王用汲进来后,便发现赵贞吉像变了个人一样,阴沉的可怕。赵尚书将早就问过他俩的问题,重新又问一遍,便让他俩坐在左右两侧。待坐下后沈默才发现,在房角不显眼的地方,有一个书记官,正在奋笔疾书,肯定是将他俩说的话都白纸黑字记下来了。

赵贞吉惜字如金,一个字也没有多说,所以沈默也不得要领了,只好朝胡宗宪悄悄递个颜色,让他一切小心。

胡宗宪微微垂下眼皮,算是回应了沈默。

又是沉默一阵,赵贞吉才闭着眼睛幽幽道:“这里挺好,虽然狭小子仄,但是胜在干净,住得不亏心。”

这种变相骂人,胡宗宪岂能听不出来,他强忍着怒气道:“一切都听大人做主。”

“知道就好,”赵贞吉这时睁开了眼,目光阴冷的盯向胡宗宪道:“本官奉旨问话。”

胡宗宪赶紧跪下,三叩九拜道:“恭请圣安!”

“圣躬安。”赵贞吉代替皇帝受了这一礼,便沉声问道:“东南的蠢材们,朕问你们,你们被二百个倭寇搅得鸡飞狗跳,还被人家摸到南京城下,丢尽了太祖爷的脸,有这件事吗?”

胡宗宪冷汗淋漓的叩首道:“回陛下,确有其事,但其中另有隐情,请容后禀报。”

赵贞吉点点头道:“再问你,何以上万人也打不过人家百十人,你们都是纸糊的吗?”

“回陛下,不是打不过,是追不上。”胡宗宪很快恢复冷静道:“那些倭人速度极快,又熟悉地形,极难缉捕,所以才让他们漏网逃到南直隶,此乃臣之罪,请陛下责罚。”这哪是认罪,这是避重就轻。

赵贞吉冷声道:“荒唐,他们是外来的侵略者,你们才是大明的官军,怎好意思说人家熟悉地形呢?”

“因为他们有当地的向导。”胡宗宪不慌不忙道:“向导是土生土长的,比官军更了解地形。”

“你是说他们内外勾结?”赵贞吉状若无意的问道。

“是的。”胡宗宪答道:“看情况是这样的。”

“他们为什么会勾结在一起呢?”赵贞吉冷声道:“我听说当地人还给他们补给,这到底是谁的国家?怎么老百姓不帮我们,反倒帮起倭寇来了?”

胡宗宪心说,到正题了。便不慌不忙道:“到哪里都有见利忘义之徒,这个并不稀奇。”

“不见得吧。”赵贞吉哼一声道:“我怎么听到了另一番说法?”

第二七六章 龙虎斗

“请部堂明示。”胡宗宪平静道。

赵贞吉便拿出一摞厚厚的供词道:“这是在南京刑部大牢中,官衙的一百多名从倭罪犯的口供,”原来这段时间,老夫子不是闲着玩的,而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私底下搞调研去了:“他们从贼的理由不尽相同,但其中八成以上的,都是指控你浙江官府巧设名目,花样百出,根本不管百姓生死,以至于无以为继,民众卖儿鬻女,这才纷纷投靠倭寇……胡大人不妨看看这些供词,是也不是?”

胡宗宪看也不看那些供词,沉声问道:“大人什么意思?”

“没别的意思,就是想搞清楚,到底是谁在把我们的子民往倭寇怀里推的!”赵贞吉咄咄逼人道:“是谁让倭寇越剿越强,屡剿不灭的!”

“依大人的意思,便是我们征收的抗倭提编,逼反了很多良民。”胡宗宪平静问道:“是这个意思吗?”

“难道不是吗?”赵贞吉反问道。

胡宗宪看看屋角的书记官,竟然无声笑道:“我想请问部堂大人,对‘加派’问题,您究竟如何看待?真的是为了中饱私囊的是苛捐杂税吗?”

“本官在奉旨问话,恕不能回答你的问题。”赵贞吉沉声道。

“您不能回答,我就自己回答。”胡宗宪略略提高嗓门道:“兵家云:‘夫欲足兵,必先足食’,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饷,军队的士气便会低下,战斗力大打折扣,甚至会由兵变成匪!尤其是浙江卫所彻底败坏,现在全靠募兵和客兵作战,而这两者都是要靠银子养的,花费比卫所军队大多了。”

“这个钱从哪出?仅凭浙江的藩库肯定远远不够的,而朝廷本来财政就捉襟见肘,再加上九边军费浩繁,帑藏匮竭,入不敷出,也无法给予支援,万般无奈之下,才出此提编下策。”胡宗宪不慌不忙道:“加派固然增加百姓负担,但倭患不除,百姓身家且不能保,又何有于资财乎?那些说课税重的人,就像是覆舟者,不先想想怎么保命,而是想着他那装满金银的包袱!”

※※※※

听他还在这里振振有辞,赵贞吉再不掩饰面上的鄙夷道:“王大人,你以为如何?”

王用汲寻思一会儿,轻声道:“以下官愚见,民困固所当恤,倭情尤为可虑,设使地方无备,一时倭寇突至,则其焚劫杀伤之惨,将有甚于提编加派之苦者。”

“你太容易轻信了!”赵贞吉不悦道:“沈大人呢?你不会也和胡宗宪一个鼻孔出气吧?”

胡宗宪和王用汲目光,一齐投到沈默的脸上,希望他能同声同气,但他们失望了,只听沈默面色平静道:“下官觉着,胡中丞的说法,有些牵强,不能以‘抗倭’二字,便涵盖全部问题。”

“好!”在胡宗宪和王用汲难以置信的目光中,赵贞吉击节叫好道:“果然是少年英才,光明磊落!”说着望向胡宗宪道:“你的说法乍一听合情合理,但本官不是三岁孩子,不是一番花言巧语便可以过关。”只听他冷笑一声道:“老夫好歹是多年的户部侍郎,要想搞清楚浙江的收支,还不算太困难!”

便拿出一本手抄账册道:“这是你浙江嘉靖三十四年的收支账目,正税一百三十万两,倭饷八十万两,加派四十万两,一共是二百五十万两,扣除提交国库四十万两,拨付藩王六十万两,移交河工十五万两,官员俸禄五万两,修缮营造四万两,以及各项杂费一万两,应该还有一百二十五万两……”说着翻一页道:“但是军费开销一项,便达到了一百一十万两,最后仅节余十五万两,这个账目可有误差?”

胡宗宪摇头道:“没有。”省里的账册都要提交户部,所以赵贞吉能得到并不奇怪。

“很好,既然没错就很好!”赵贞吉鹰隼般盯着他,一字一句的问道:“本官且问你,真用得了这么多银子吗?”

胡宗宪面色如常道:“浙江有大军十万,其中多是客军与募兵。客军要双饷,募兵也得一日三分银子,况且一打起仗来,兵器粮秣都是用钱堆出来的,所以兵法才说:‘日费千金,然后举十万之师’,花钱当然厉害了。”

上一篇: 权柄 下一篇: 大独裁者报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