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官居一品(99)+番外

作者:三戒大师 阅读记录

待马蹄声消失在里弄口,沈默才开腔埋怨道:“谁会相信你鼎鼎大名的徐才子,连官话都不会说?”

徐渭苦笑连连道:“我也是迫不得已啊,这人说话太有蛊惑力,方才我就差点收拾包袱跟他走了……出去冷静了一圈,才想出这么个馊主意来。”

沈默点点头,低声道:“一个七品的巡按,就像招揽天下闻名的才子,该说这个人是狂妄,还是有魄力呢?”

徐渭请他坐下,叹口气道:“从没见过这样的家伙,我有种感觉,一旦被他盯上,恐怕这辈子都逃不掉了。”

沈默没有听过他俩之前的对话,也就无从体会徐渭的心情,他轻声问道:“他为什么找上你呢?”

徐渭嘿然一笑道:“自然与我地那点文名有关,也与我家师长有关。”

这样一说,沈默便明白了,徐渭的老师季本与王畿都是名声卓著的致仕官员,他们在浙江官场故旧亦甚多。

事实也确实是如此,徐渭善文,由季本、王畿为之张扬,所以虽一介寒士,却文名播于省垣,为大僚所钦服……比如说浙江按察使胡柏泉便待之以上宾,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事实。胡宗宪来到浙江,自然有所耳闻,于处处碰壁之时,便想从他身上打开突破口。

但徐渭岂能轻易表态,还是那句话。他虽一介寒士,却代表着许多人的态度,没有慎重考虑清楚之前,岂能轻易下定决心?

※※※※

说着说着,便自然而然转到当前地战局上,趁着东南统帅权力交接地空当,倭寇在江浙沿海一线大肆劫掠。尤其是民情复杂的台州、宁波一带。更是因为细作太多、支援不利,陷入了苦战之中。

沈默本是来找徐渭散心的。但一说到这些问题,心情哪里还能好起来,他低声恨恨道:“百无一用是书生,我最近真是太有体会了。”

徐渭呵呵一笑道:“拙言,你这话可不中听,在我大明朝都是文官统兵,远的有于少保。近的有张部堂,哪个不是两榜进士出身,人物文采风流?”

“我知道,可远水解不了近渴!”沈默忍不住拍案道:“眼看着倭寇在咫尺之外肆虐,我们却无能为力,能不让人五内俱焚吗?”这才是他最近心情不好的原因所在。

徐渭笑道:“这种时候,确实是亲自操刀上阵更为过瘾,但能为东南谋划一破局之道。也一样是抗倭报国!”便起身进屋,拿出一份文稿道:“我已经谋划了一条平倭之策,准备上书新任地张中丞。”说着递给沈默道:“你帮我参详参详。”

沈默接过来细细阅读两遍,只见徐渭的战略主张是‘釜底抽薪’,他主张斩草除根,以水师攻敌根据地。断其归路,使倭寇不战而溃,所以他力主‘防江必先防海,水兵胜于陆兵。’

徐渭还在后面充满感情地赋诗一首道:

‘孤城一带海东悬,寇盗经过几处全?

幕府新营开越骑,汉家名将号楼船。

经春苦战风云暗,深夜穷追岛屿连。

见说论功应有待,寇恂真欲借明年。’

沈默暗道:“这家伙拍起马屁来还真不怕肉麻。一句‘幕府新营开越骑,汉家名将号楼船。’把李天宠和俞大猷那些家伙一起夸上了。”但几个月的研究下来,沈默对东南局势。乃是天下局势。已经有了清晰地了解,他很清楚徐渭所谓‘寇恂真欲借明年’。希望翌年即能彻底解决倭寇之患,是不可能实现地。

虽然沈默不得不承认,徐渭是个天才,他的战略思想一针见血,绝对是平倭最快最好地办法。但沈默同样知道,他对于官场内部的深刻矛盾,缺乏足够理解。

想了想,他轻言细语对徐渭道:“你这法子要实施,必须扩大海军、统一指挥,这就需要地方集中财力,又需要在军事方面集中兵力,集中权力,这就触动了许多沿海‘贵官家’,尤其是闽浙海商地利益,谁能支持你?”

徐渭闷声道:“我这是为国家好!李中丞一定会支持我的!”

“他绝对不会支持你!”沈默沉声道:“朱提督的殷鉴不远,李中丞不会重蹈覆辙的!”

一听到‘朱提督’三个字,徐渭一下子便泄了气。

朱提督叫朱纨,也是前不久刚刚脱罪的卢镗和李显的上级。嘉靖二十六年,朱纨受命提督浙闽海防军务。他到任后雷厉风行,着力整顿了海防,‘革渡船,严保甲,搜捕奸民’。处死李光头等走私海商及海盗九十余人。又采用与徐渭同样的法子,指挥卢李二位猛将,集结战船出海,直捣敌巢,屡立战功。

……

PS:之所以更晚了,是因为被沈贺续弦的问题弄晕菜了。

我晕我晕我保证,沈贺地续弦不会出现在沈默的生活里,因为沈默马上就要离开绍兴了,之后一辈子都在外地当官,他老爹想他了就去看他,但都是一个人去就是了。

反正沈贺娶寡妇是绝对不行的,不然沈默的名声怎么办?至于老姑娘吗……我靠,就差那几岁了?

小常识:古时女子16及笄,也就是到了法定结婚年龄,如果18岁还没有嫁出去,那是绝对会被人当成笑话的。我无法回避这一条啊……

第一二九章 开还是不开,这是个问题

但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平波将军,却自杀了。

许多人都说他得罪了严党,所以才遭了殃。然而沈默却不这么看,他认为朱纨是死在两个字——‘海禁’上。

这两个字是极富大明特色的,因为之前从未有人实施过,即使蒙元当政也一样没有禁过海。

可大明朝偏偏就禁了,而且将其变成了一项基本国策,二百年坚持不变。原因沈默不想研究,但只需知道洪武四年十二月‘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十四年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二十三年十月,‘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三十年十月:‘申禁无得与外国海外互市’,全方位立体式的禁止了一切海外贸易。

要不人家怎么说,老朱有三大仇人‘蒙元,百官和大海’呢。

虽然后来的永乐帝不大愿意,将其悄悄放松。但他的儿子孙子重孙子们,都没他那份自信,只有抱着‘祖宗法度’不放,才能睡踏实,于是海禁又慢慢加强起来。

不过后来到了正德年间,因为前八十年都实行海禁,番货价格变得昂贵起来,走私便泛滥起来。而卫所官兵被大海商贿赂住了,不亲自下海为其护航,就算是很敬业的了……于是乎在那段日子里,沿海商宦纷纷造船出海,成了走私的黄金岁月。而后来的闽浙海商的势力,也是那段时间形成的。

有人要问了。皇帝呢?皇帝就不管管吗?皇帝很忙,没工夫管。忙什么呢?忙着玩呢。

既然皇帝不管了,就是大臣们说了算。他们见私人出海无法禁绝,便因势利导,放宽海禁,承认其合法地位,也好收收税。为朝廷和各位大人创收不是。

于是当时几大市舶司便不再禁止外商来华,国内海商也浑水摸鱼。私人地海外贸易在半公开地进行,海禁基本废弛。

※※※※

但到了当今的嘉靖皇帝时,这可能是太祖之后最拧巴的一位皇帝,但人家老朱是人民的皇帝,出发点从来都是好的;当今圣上则不然,他是一切都从自己出发……因为这皇位属于路边捡的,所以他很强调正统。主要采用了两个法子,一是把自己的王爷爹,变成皇帝爹,然后送到太庙里去;另一个便是将祖宗法度牢牢抱在怀里。

所以嘉靖皇帝强行申严海禁,关闭了广州市舶司之外地所有港口,禁止海民出海;销毁违禁大船;禁止私自贸易,将太祖那套又搬了出来,可见海禁的严厉。

只是事易时移。他不是敢杀尽天下官地洪武大帝,大明也不再是立国初期,需要休养生息的大明,而是经过二百年较安定的发展,极大富裕起来的大明……当然只是长江以南、两淮、山东和京师。

上一篇: 权柄 下一篇: 大独裁者报告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