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日江山(139)+番外
“不过……”徐湛一抬眼睑,轻声说:“我交给陛下的证物,只是一部分,并且是抄本。”
赵祺眼前一亮:“证物呢?”
“都在一个姓秦的姑娘手里。”徐湛说:“我久不在韫州,也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待赵祺再要细问,林府的家人找上门来,徐湛便出去了。
再回来时,却急切的向赵祺告罪道:“叔父生了重病,唤下官回去一趟,望部堂体念。”
赵祺还能说什么,笑一声“应该的”,便放他去了。
经过二院的拱门时,何朗带随从们跟了上来,焦急道:“定是老爷们察觉到了什么,你不能回去啊。”
徐湛不以为意的笑笑:“人越多越拱火,你们都别跟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他们是族中长辈,真要处置你,大人回来都拦不住!”何朗说的大人,自然是林知望。
“我是皇命钦差,他们还能打死我不成?”
何朗快走一步挡在徐湛面前:“你偏不去,他们也没办法。”
“那才真是做贼心虚了。”徐湛笑了,拉住何朗的胳膊:“你去找刘知县,他会想办法。”
于是,徐湛独自一人被三个膀大腰圆的下人“请”到了林府。
可以看得出,知止堂在林府是个很郑重的所在,他轻车熟路的走进门,却被屋里的阵势吓了一跳。上首做的是林老爷,旁边是一个身穿褐色道袍的老人,另有两个叔伯辈的长辈在场,林旭佑留在一旁侍奉,唯独没有三叔。看来真是病倒了。
徐湛跟林老爷问安,这一次没敢先给孔子像行礼,上次是为了给林老爷留个好印象,这时候再装,就是不知死活了。
“这是你三叔公,四叔和七叔。”林老爷阴着脸道。
徐湛恭顺的,低眉敛目的一一问候。
“湛儿吧,”三叔公开了口,“跟你爹小时候真像。你爹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大爷爷和爷爷都在京城做官,他就跟着我读书,后来中了状元……”
“咳咳。”林老爷黑着脸干咳两声,示意他偏题了。
林三老爷一生最得意的,就是“培养”了林知望这个状元——虽然林知望不是他生的,也不是他教的。
被兄长一打断,三老爷有些尴尬,也干咳了两声才正色道:“知道你公务忙,今天叫你来,一是想见见你,二是你大爷爷有话要问你。”
“是,孙儿一定知无不言。”徐湛道。
三老爷看了看兄长脸色阴云密布的脸色,不太像愿意说话的样子。只能替他接着问:“官府要成立粮行,卖一两多一石的平价米,这些粮是从哪里运来的?”
徐湛迟疑了一下,嗫嚅道:“孙儿只关心灾民的赈灾粮,至于粮行……”
“湛儿!”三老爷厉色打断他:“林家家风犹在,你知道说谎的代价。”
“湖南。”徐湛抬起头道。
他回答的很快,简洁明了,让三老爷愣了好半晌。
“襄阳府的徐同知是你舅舅,你在其中牵的线?”
“是。”徐湛回答的很爽快。
林老爷大怒,狠狠一拍桌子,茶盏叮当乱响。他想过徐湛会如何如何狡辩,谁知人家不争不辩,随便一个字打发了他。这这这……根本就是瞧不起他!
三老爷吓坏了,赶在兄长发火前训斥他:“你还知不知道自己姓什么?!”
这个问题有点尴尬,徐湛用沉默表达自己的情绪,户籍上他确实姓徐,祖谱上却填上了另一个名字。不是他不愿意改,他曾在圣上面前信口开河说:为纪念先母,随母亲姓徐。这份“孝义之心”是死也不敢改的,改了就是欺君,欺君就会授人以柄,授人以柄这事儿不一定致命,却有可能在未来的某个困境中雪上加霜。
所以林知望只能接受儿子姓徐现实,虽然听起来像个赘婿。
就在屋里的空气快要凝滞的时候,四叔说话了,语重心长:“湛儿,你可知道宗族的意义?家族是根基,子孙是枝叶,根枝相系,根基牢固方能枝繁叶茂。又像江河,水流凝聚才能势不可遏。”
“四叔说的是,侄儿深以为然。”徐湛煞有介事的点点头。
第74章 家族(下)
然后,四叔逼视他:“你自己说,你帮官府购粮的作法,对还是不对?”
徐湛认真的想了想,正色道:“从湖南购粮是侄儿牵的线,却是早在郭知府还在韫州时,一年前就开始计划的,侄儿不知错在何处。”
“满口胡言!”林老爷忍不住说话了,之前也不是不想说,实在是疼的张不开嘴:“韫州受灾才三个月,郭淼有未卜先知之能吗?”
“先生购粮,不是为了赈灾,是为了控制各县的粮价。”徐湛依旧不温不火的解释:“韫州地势特殊,耕地稀少,又以茶园桑田居多,年年从其他州县买粮,价格比油金贵,先生想的是从湖广购粮加以改善,谁知赶上灾年,恰解了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