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日江山(213)+番外
“王廷枢这么快便官复原职,全因冯阁老从中周旋,怕今后很难不站队了。”
“还有呢?”
“边情混乱,冯陈相争,代价颇大。”
“还有呢?”
“……”徐湛想不出。
林知望环臂靠在椅子上:“可还记得你我的赌约?”
徐湛张了张嘴,壮着胆子说:“您说过林家子弟不能赌博……”
“是么……”林知望似笑非笑的打开放有戒尺的抽屉:“何时变得这么听话?”
“想起来了!”徐湛赶紧说着,退了半步,却见父亲仅仅从中取出一块松烟墨。这才松了口气凑上去研墨。
“这两年不如从前勤勉了,你得知道早一日考中,早一日不必在这四书五经上消磨光阴。”林知望极少这样语重心长的说话,父亲是不会对他讲这些道理的,又或许讲了也不会听。
在他的认知里,文人不能仅仅读书习礼,写字、作画、弹琴、骑射、健体……只要喜欢,都是可以涉猎的,大部分希望走上仕途的读书人穷尽半生去研读四书五经,是大祁的科举制度使然。因此,越早考中进士,越能节约时间做些“有用”的事。
徐湛讪讪的垂着头,不敢言语,手中的松烟墨机械的一圈一圈打转。
响鼓不用重锤,林知望知道他听进去了,便也不再多说。
第二日,他便见书房靠窗的桌子一角,刻了一行小字——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
林知望治学严谨,更懂得因材施教,不可否认,徐湛天生比一般的读书人聪慧,于人情世故也比寻常的少年人通透灵活,远的不说,出城谈判的佳话仍在街头巷尾传唱,江宁省各地方官仍在念他的好,也正因如此,他担心徐湛在盛誉面前飘飘然不知所以,乡试会试比的是真学识,文章这东西骗不了人,非得熬足时间,下足功夫不可,他很清楚徐湛在读书上仍有保留,也很想知道徐湛的极限到底在哪里。
由是他在新年伊始学堂开课时,将徐湛重新撵回学堂,一板一眼的读起书来。
好在杨老先生虽不待见他,却从不在课业上有所敷衍,他将一摞程文搁在徐湛面前,惜字如金的道:“用心揣摩。”
徐湛回头看了看他唔哩哇啦大声背书的同窗们,奇怪的问道:“先生,可有时限?”
杨虔面沉似水:“你还有多久乡试,自己不知道吗?”
徐湛觉得他还是少说话可爱些,忙躬身道:“是,先生。”
“每日下学后,将所获心得说给我听。”他又说。
“是。”徐湛说。见他没有其他交代,赶紧行个礼怏怏退下。
徐湛明显感到杨老先生对他的偏见日减,日久见人心,他也看得出杨虔从未因“私怨”而在学业上糊弄于他。他由外公养大,本就对这个年纪的老者有亲近之感,冬去春来,日子一长,便觉得这老头儿也有蛮多可爱之处。
杨先生给的程文很多,而揣摩又不同于背诵,需反复研读多遍,将一字一句理解通透,后来徐湛明白,这些是精选于当朝学士、翰林、历科主同考官、历科正榜进士的佳作,研究他们的行文思路,说曲意逢迎过于难听,却绝对扎实有效。
科举制度延续至今,有多少名士鸿儒屡试不中,少数因文章晦涩难懂,多数因行文风格不被考官认可,因此研究历届程文是免不了的考前冲刺工作。
杨虔留他课后交代心得,有时畅谈过久,天色晚了,家里派人来问,杨瑾上前堂来催,杨虔便邀叫他去后面的住处,边吃边谈。
杨先生的住处在学堂后院,有一大片竹子相隔,清净雅致。他头一次见到杨夫人时,乖巧的一揖到地:“师母。”
杨师母见他大方有礼,心中喜欢,热络的招呼他坐下吃饭。
只有杨先生翻一记白眼:“不曾拜师哪来的师母?”
徐湛早就习惯了这张无理搅三分的嘴,旁若无闻的落座,有意气他似的,一口一个“师母”叫得格外殷勤。
一日与杨瑾在学堂闲聊中得知,杨瑾的父亲在他幼年时便过世了,母亲也早已改嫁,是祖父祖母将他养大,祖父靠授业为生,走到哪里,都将他带在身边读书,却从不许他下场应试,是以他如今的年纪,仍跟在林知望身边做个文书笔吏。林知望原想在国子监捐个监生给他,或可直接走上官途无需科举,却被杨先生一口回绝。
他从小被教导学而优则仕,不明白杨老先生为何不让杨瑾走科举仕途,便多嘴问了几句,不知哪句话踩了雷,杨老先生对他的态度瞬间回到从前,不冷不热,阴阳怪气。
但到了这个时候,他无心他顾,因为从学堂回到家里,他还要一头扑进书房,完成父亲交代给他的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