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被这话说得脸一红,却也没反驳,夹一筷子午餐肉没说话。
她向来最会为自己打算,些许尊严于她而言没有什么,要紧的是活下去。
还真是各有脾气的几个人啊,沈乔看在眼里没说话,看他们吃完饭说:“碗洗好放厨房就行,我带你们去认认路。”
大队说是不大,还是要稍微走一圈的,不然以后就睁眼瞎。
沈乔给他们指出几个有用的地方,主要是通往隔壁大队代销点的路。
为方便队员们的生活,每隔一段距离就会设立一个代销点,卖的东西虽然不及供销社的那么齐,但基本的生活用品还是有的,算是知青们去得最多的地方。
李海平最期待的就是这个,听到后说:“我得去看看。”
刚来去买东西也不是什么稀罕事,毕竟总有些是带不走的。
沈乔也没说什么,只道:“你就沿着一直走,能看到光荣大队的牌子,然后右拐后看到一栋竹栅栏的房子,拴着条黄色的狗,再左拐就能看到代销点的牌子和箭头,实在找不到问问人就行。”
这种有用的话,李海平也没显得不耐烦,他性子也挺野的,初来乍到没什么胆怯,左右看说:“你们要去吗?”
其余几个知青互相看看,只有三个人点头。
有人做伴的话问题不大,毕竟光天化日有男有女的。
沈乔放心下来说:“那你们自己慢点啊。
她带着剩下的人接着走,眼看时间差不多说:“先回去吧,下工时间也到了。”
进院子,李胜已经做好饭,看人进来爽快打招呼说:“一路辛苦啊。”
大家相互介绍,可以说李海平不在,气氛还是良好的。
沈乔背过人跟几位“原住民”提了这位新来的不好打交道的男知青,李胜道:“看来是个刺头啊。”
以前这种人不是没有,可以说这些年形形色色什么样的知青都来过,他们在生活里总结出自己的经验和坚持。
沈乔道:“我看他会叫人做。”
这一招已经是用得很娴熟了。
不过大家虽然都看不大惯,对此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哪怕是沈乔,也没有可以指摘人的地方。
至此,新来的七个知青就在大队住下来。
日子有条不紊往前走,只是那些看不见的小摩擦好像隐在暗流里。
六月里,大队开始种地瓜。
本地最重要的粮食就两种,一是地瓜,二是水稻。
这种时候叫农忙,不管是谁都不能闲着的,哪怕是以前不积极劳动的沈乔,在这会也得来上工。
当然,她现在已经是积极参与劳动的人,而有一个人更为过分取代她从前的位置,那就是李海平。
李海平在家就娇生惯养得厉害,他有五个姐姐,家里的独苗苗,可以说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次要不是被人坑一把,他也不会来下乡。
本来他就是抱着熬上几个月就走的心思,哪里肯花什么功夫。
总之大老爷们借口不舒服,连出房门都不肯,整天拎着自己的小收音机,屋里叽里呱啦响着。
郑冲吧这个大队长虽然平时对知青们都很宽容,但在抢生产的事情上从不落后。
因为种植收获这两个时间段,就是跟老天爷抢饭吃,多一个劳动力多一分速度。
他也不用刻意整治人,只找李海平说:“你想走,也得我肯放人才行。”
大队就是有这个权利,因为知青们的户口已经属于本地。
李海平是再不情愿,也只得老老实实去地里。
这对他来说还是头一次,整个人的脸跟苦瓜似的。
李丽云看着偷笑说:“总算有人能治住他。”
就这位公子哥,那是看见什么都得叭叭几句,挑剔得叫人讨厌。
沈乔听得真真的,说:“大队长可不是那么好说话的。”
就是她也是当年硬生生住过医院,人家才肯相信她真的体弱。
李海平看着是白净,不过好吃好喝养出来的体格,要在大队长眼皮子底下偷懒是绝无可能。
李丽云不屑道:“他也没干什么。”
都是陈丹给他鞍前马后,一个人值两个人的班。
沈乔说起这个叹口气,道:“她也算得偿所愿。”
具体的她虽然不是很清楚,但李海平一定给陈丹不少好处。
李丽云倒不是对这个有意见,说:“我那天听见的,李海平想自己开火。”
以前也不是没有这个先例,条件差得多的人确实没法吃到一块。
但李海平怎么看都不像是能做做饭的人,约莫着还会拉上陈丹。
说得难听点,就李海平那态度,是个人都不会想挣他的钱,好像自己多了不起一样。
沈乔摇头道:“那我们还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