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小食店(42)
“水滑面比起其他的面,并不难做,它也不需要用鸡鸭或者鱼肉等来熬制汤头,给每个碗里都加点荤油、酱油、盐和葱花就可以。”
祝陈愿负责教,米师傅则安排专人负责各个环节,揉面的揉面,敲面的敲面,要她点头后才算可以。
揉面得要有技巧,祝陈愿再次动手做一遍,挨个说哪里有问题,大家揉面多,只要在要注意的地方稍加强调,面基本上都能揉得很好。
敲面只需要听声音,哪里声音重,则说明哪里用的力气大,需要调整力度,这一项最累人。
到了厨房里头摆满一盆盆的面桶,太阳从窗棂格中照进来,后厨的人开始生火烧灶。
祝陈愿靠在椅背上歇会儿,累人到还好,就是费嘴皮子,喝了碗水后,米师傅就从门槛跨过来,气喘吁吁地说道:“祭酒和厨案两人来了,劳烦小娘子你动手做两份面,我等会儿领你去见见。”
她不慌不忙地从椅子上起来,挽起袖子,正好小锅中的水沸腾到冒泡,祝陈愿拿勺子捞出面团,倒入水中,拇指大的面团全都浮在水面上,盖上锅盖。
取两个瓷碗,加一点盐、酱油和一勺荤油,等锅中的水再次沸腾,用勺子舀起面水,倒入碗中,等荤油化开,再捞出面团,放上一把碧绿的葱花即可。
米师傅一瞧水滑面成了,赶紧将面放在木盘上,放上勺子和筷子,端起来,嘴上催促,“小娘子,你跟在我的后头。”
祭酒是个头发花白的老人,和蔼可亲,厨案则身材偏胖,眼睛大而肚子凸,两人对祝陈愿年纪轻轻就有一手好厨艺而大加赞叹,不过他们到底还是来尝手艺的,勉励了几句就直接动筷子。
祭酒喜欢吃面前先喝汤,他年纪大,牙口也不太好,吃点硬的肚子就难受。小口抿汤,汤汁入口后,不咸不淡,刚刚好,荤油的味道被面汤中和,两者结合起来,显得不油腻。
汤底中规中矩,祭酒放下勺子时想,要是能加点花椒再加点醋,味道重一些,更好吃,不过是给孩子吃的,这般就足够,是个心细的。
他满意地点头,准备用筷子夹个面团来,却发现面团滑溜的跟鱼一般,任凭他怎么用巧劲都夹不上来,反倒让他颇为好奇,这面是怎么做的?
祭酒老人家也没多问,只是换用了勺子,舀起一个面团,面团进嘴也滑,他相信自己要是不咬,面团也能直直滑到肚子里。
明明是很柔滑的面团,他以为咬起来会很有嚼劲,却没想到,软的出乎意料,好似在吃蒸的暄软的馒头一般,却又不会在舌尖上化开。
祭酒吃得极为满意,厨案吃得也满意,他是个顶豪迈的人,动作大开大合,吃起面来也是,一勺得舀上三四个面团,一起放到嘴里嚼,边吃还边说,“要是再放点芥辣吃,吃到嘴上发麻,脸上冒汗,那才美呢!”
两位都是口味重的,今日吃点清淡的,好吃是好吃,就总觉得少点什么。
作者有话说:
第16章 芥辣
祭酒极为知礼,即使知道这碗水滑面吃下肚去,肚子里会发胀。还是当着祝陈愿的面,将碗里的面吃得一干二净,另一只手悄悄摸摸饱胀的肚子,脸上却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难受。
“小娘子手艺了得,李厨案,这事你得上心,银钱莫要亏欠人家。”
祭酒颇为语重心长,李厨案爽朗大笑,“此事我会跟米师傅还有小娘子好好相商。”
祭酒有事先走,几人敞开门在里头谈论跟银钱相关的事情,时辰也不早了,快到要开饭的时间,李厨案也不留两人。
回到厨房后,大家紧锣密鼓地开始煮面,只等着众多学子过来即可上桌。
祝程勉本来对吃饭兴致不高,但自从知道他阿姐以后会来厨房帮忙后,一下课,他跑得比谁都快,可怜后头茅十八追得上气不接下气,停下来时脸颊上的肉还在抖动。
知道阿姐不会过来分饭后,祝陈勉也歇了心思,端着面选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旁边坐着个眉清目秀的少年,叫晋平安。
他跟祝程勉还有茅十八都是一个班上的,读书用功,却不怎么说话,总是穿着浆洗得发白的衣裳。
茅十八朝他点头,刚想动筷子,却闻见一股酱香味,不是来自面里头的,他耸着鼻尖望过去,是缩在墙边上的晋平安打开了一罐瓜虀。
很浓的香味直往两人鼻子里头钻,晋平安感受到有灼热的视线落在自己身上,不免抬头去瞧,见到祝程勉两人眼睛放光地盯着他。
开盖的手一抖,差点将罐子都打翻在桌上,他心中打鼓,想起阿娘说过要在学堂跟同窗处好关系,鼓起勇气问他们,声音不过比蚊子大点,“这是我阿娘做的酱菜,你们要不要、尝一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