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兴宋(493)

作者:赤虎 阅读记录

话音刚落,对面的船只接二连三的燃起了大火,星星点点的大火开始布满江面,随着大火的燃烧,这段江面也笼罩在黑烟之下。

张横想了想,立刻下令:“通讯兵,去前方问一下,刚才那一仗是怎么打得。”

不一会儿,通讯兵赶回来汇报:“先锋说,他们放炮示威后,来船立刻开始射箭还击,来船的弩弓很厉害,射得极远。咱们的海鳅船先仗着速度越过敌船,而后掉头,顺流攻击敌船尾部。先用火炮装霰弹,清扫了甲板上的弓箭手,然后向他们投掷掌心雷。

前锋还回报:说那些小船不经打,常常一个大浪就能掀翻,而几艘艨艟船型巨大,咱们的船仗着灵活,躲闪围攻,大多数艨艟船侧进水开始侧翻,只有这两艘还在坚持……”

张横抬脸望了望远处,这时江面上全是纵火船形成的黑烟,纵火船的后方就笼罩在黑烟中。

大多数纵火船已经失去动力,只是顺着江水漂流,他们移动的很缓慢。张横想了想,下令:“先锋船归队,命令船队调头,暂时回避纵火船。”

纵火船并不可怕,但因为纵火船后方笼罩在黑烟中,所以张横宁愿选择退让。

船队缓缓调头,在此期间,时穿并没有干涉张衡的指挥。随着船队的后撤,张横将大型船只全部撤到后方,并命令各船保持最大间距,同时,十余艘海鳅船奉命钻入黑烟当中……

正午时分,综火船前锋已经与拔头水军战船接触,大多数纵火船被拔头水军用钩镰枪勾住,拖到江边任其焚烧,对于某些来不及避让的纵火船,则干脆几颗手雷扔过去,将其炸沉……

这时候,纵火船后队已经响起了炮声,长号传递来军情:“楼船三十艘,大海鳅四十余艘,艨艟无数。”

张横咧起了嘴:“楼船啊我最喜欢打楼船了,传令各舰成‘下’字队形,各船准备炮战、接舷战。”

说实话,楼船是最大而无当的战船。这种战船为了追求高大,水上部分修着几层高的楼台,船的重心已经在水面之上数米,如果此时江面上风向不定的话,这种战船极容易被狂风吹倒——据记载,南宋的时候,还有一名高级将领因楼船被风吹倒而淹死,所以自明代以后,这种战船已经彻底废弃。

张横是海盗出生,打惯了水仗,最喜欢这种缓慢而笨重的楼船了。过去他对皮糙肉厚的楼船缺少攻击手段,当火炮时代来临后,船队完全可以制造一片金属风浪。

纵火船越来越近,浓烟滚滚,拔头水军反而隐藏在纵火船的浓烟当中,不久,一艘海鳅船冒着烟火过来汇报:“敌船很凶猛,横冲直闯,兄弟们几次靠近,都被敌船逼退。”

张横点了点头,正要说点什么,陡然间,江岸上发出巨大的喊声——原来,经过短暂的退却后,再加上这段时间的拖延,陆路上行进的队伍已经赶上来,队伍中的平民百姓见到江面上滚滚的浓烟、残破的桅杆、半沉半浮的船只,以及满江漂流的船板,禁不住发出惊慌失措的呐喊。

“传令:先锋撤回,各船升半帆——兄弟们,轮到我们表演了!”

岸边的喊声越来越大,这时候,孙立与徐宁竭力维持着岸上的秩序,张横见到不远处己方的海鳅船已出现在视野中,他跳下楼台,赶都舵轮边,亲自掌舵。

快帆船开始缓慢加速,剪刀状的船首劈开水面,船头两面溅起水花,速度越来越快,眨眼之间,旗舰越过撤回的海鳅船,入眼是方腊的船队,张横不禁倒抽一口冷气……

第三百九十九章 拿初中物理欺负你

入眼的那是一艘船,分明是一堵墙!

巨型的大楼船长约30丈(约合90米),船身两侧有24个车轮桨。其身躯高于水面之上约八九米,行动起来,24个轮桨发出巨大的,哗啦哗啦的破水声——这个声音,放在这个时代,大约相当于火车蒸汽机头的轰鸣声了。

九十米有多长,一个足球场去掉双方两个点球区,大约就是这艘楼船的长度了。

这样的巨型战舰不止来了一艘。

方腊实行的是蛮牛策略,江面上一字排开的六艘巨大的楼船,同样灵活的巨型海鳅船,船身两侧竖立着十六个轮桨,它们填补在各个楼船的空隙间,机敏地转动船身,封堵一切可能的缝隙。

而在这些巨型海鳅船的缝隙里,中型的八车船(八个轮桨)、四车船(宋代水军常用的‘飞虎战舰’,旁设四个轮桨,每付轮桨八楫(8个叶片))、双车船(双轮桨)、多桨船(宋代南方水军常用船种,长8丈3尺(约25.5米),用桨42支,载甲士200人,江河湖海均能适用),星星点点占据了整个江心主航道,逼迫对面来的拔头水军战舰只能驶往江边。

江边水浅,一旦被逼到江边,回旋余地更少。

“这……都料匠高宣被方腊俘获了吗?怎么方腊造的船,跟都料匠高宣曾设计过的战舰完全相同?”张横哑声问。

杭州一带最著名的造船匠是朝廷将作监官员、都料匠高宣,据说他做擅长制作巨舟。时穿大量引进快帆船的时候,还想把高宣请来指点一番,谁知人朝廷官员架子大,根本不鸟时穿这个小豪绅,使得这事不了了之。

参谋官狠狠咽了口吐沫,回答:“都料匠高宣家业都在杭州,应该走不脱的,没准真被俘获了——《武经总要》里记述了这样款式的楼船,即使高宣没有被俘,只要方腊军中有识字的,也能搬着《武经总要》造出来。此船额定载甲士200人,弓手200人,桨士300余人,船身高大,船两舷有一人高的挡箭板,挡箭板竖起,弓弩不能伤……统制大人,咱们后撤吧。”

张横紧张地咽了口吐沫,问:“此地江水有多深?”

参谋官立即回答:“前段时间才派人测量过的,沿线主航道水深大约十米,咱们的快帆(船)如今吃水五米,水手们还在边走边测,应该没有搁浅之忧……可是对方封堵了主航道,咱们若避到外侧,水深不知够不够。”

张横还在思量,正在此时,负责联络的参谋官喊道:“副舟升起旗号,只一个字:撞!”

张横恍然大悟,急忙问:“对方的船有多宽?”

所有现代打捞出水的宋代古船,其长宽比例都没有超过一比三的,就连传说中郑和下西洋乘坐的福船,其长宽比例也没有超过一比三,这么做是为了尽量利用龙骨的长度,让船装载更多的货物。身为宋人的高宣也没有摆脱这个习惯,只听参谋官回答:“敌方楼船阔十余丈——大人,要承载七八百号战斗人员,可不得这么宽的舱面。”

张横微笑起来:“我们的船有多长?”

参谋官顿时哑然,过了一会儿,他也明白过来,大声说:“大人,下令吧。”

张横乘坐的快帆船也是九十米长度。

这么长的船,基本上已经没有合适的巨木做龙骨了,所以夷州造船厂不得不“发明”了铁龙骨技术。同样,江南已经开发了千余年,杭州那地方,碗口粗的树木几乎都找不到了,那方腊水军在仓促之间,哪里能找到九十米长度的巨木做龙骨——它的龙骨只能采取榫卯拼接技术。

这种榫卯拼接的龙骨,与元代蒙古人进攻日本时所乘坐的战船相仿——实际上,那批战船就是被俘的宋人船匠造出来的。现代宣传上把“榫卯拼接技术”吹的像花一样,但那支蒙古船队沉没的现实告诉我们:也许榫卯技术非常伟光正,但凡是伟光正的事务都意味就不靠谱,榫卯船也一样。

做为船来说,它唯一的毛病是不适合当船使用,稍大一点的撞击和风暴就能使它沉没。

“开炮!”张横咬着后槽牙下令。自己的船很宝贝,直接撞过去,虽然理论上可以撞毁方腊的船只,但……谁的谁心痛。方腊的东西都是抢别人的,不心痛。拔头水军的战船,那都是赚钱的工具——瓷器岂能主动跟瓦罐撞?

上一篇: 宋时明月 下一篇: 强明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