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刀1937(485)
《国防论》的影响远及海外,二战期间,名将艾森豪威尔、蒙巴顿等人曾多次引用蒋百里《国防论》的有些论断来阐述战局。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担任国民政府第三战区南京卫戍司令,负责指挥南京保卫战。
在为期三个多月的南京保卫战中,蒋百里以重病之躯坚持在第一线指挥,一直到几乎最后一个撤离战场。
次后,因心力交瘁,病逝于第三战区陆军医院。
当天大家只知道第三战区最高司令长官郑永在蒋百里的病房里整整呆了一天,一直到天黑的时候,他才走了出来,能够看到总指挥的眼睛通红,几乎连站都无法站稳,看着部下脸上那急切的眼神,郑永怔了很久,才终于说出了一句:“他走了……”
走廊里一片寂静,死一般的寂静,没有一个人发出一点声音的。
他走了,第三战区指挥部总参谋长,威震中日的“士官三杰”中的最后一位,就这么悄悄的离开了大家。
他协助第三战区指挥了无数战役,取得了无数胜利。但所有辉煌的光环,都笼罩在了郑永一个的身上。
其实作为战役的最高指挥官,没有人比郑永更加清楚,失去了蒋百里的帮助,哪怕自己再熟悉这一段历史,那么也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功,获得如此巨大的胜利……
可现在自己还在,方震先生却就这么走了。
忽然,一名军官蹲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
就好像哭声会传染一样,走廊里的这些铁骨铮铮的汉子们一个个都痛苦流涕。
也许当总参谋长在世的时候,他们和总参谋长的私交并不深,但一旦等他离去了,才知道失去他是多么痛苦的事。
也许他们哭的并不是总参谋长,而是为了南京,为了第三战区,为了抗战爆发以来所有死难的中国军民而哭泣。
这,不过是一次感情上的总爆发而已。
“不要哭,都不要哭。”
郑永的神情有些呆滞,他语气缓慢地说道:“总参谋长已经走了,他一定不希望我们这样为他哭泣的……”
是的,总参谋长正在天上看着自己,他一定不希望他们为自己流泪。
“七天,七天之后,为总参谋长送行……”
郑永艰难而又苦涩地说道。
为方震先生送行,再最后送方震先生一程度,这一消息很快就在第三战区传开,在整个中国传开……
方震先生这一生除了军界之外,在各个领域同样拥有这个大量的朋友。
当方震先生去世的噩耗传来,几乎整个中国都被惊动了,无论是在军界、政界、诗坛、或者是在民间,都好像一道噩耗无情的落在了所有人的身上。
或许之前他的名声在民间并没有那么显赫,但是当他成为南京卫戍司令,担负起保卫国家首都的重任之后,这一名字很快就家喻户晓。
尤其是南京保卫战的那三个月,给予倭寇重大杀伤的中国城防部队,在那段时候给予了全国民众太多信心上的鼓舞和勇气。
但谁都没有想到,方震先生居然就这么说走就走了。
这一天的天气阴沉沉的,一切能够赶来这里的人都来了。
有将军、有士兵、有穿着长袍马褂的,有那些普通的市民,所有人都只有一个心愿,那就是再送送总参谋长一程,再送送他最后一程……
“文节先生宜水东,千年又致蒋山佣。谈兵稍带儒酸气,入世偏留狷介风。名近士元身得老,论同景略遇终穷。知君最是梁夫子,苦忆端州笑语融。”
这是章士钊先生为蒋百里写的挽联。
蒋百里的夫人和孩子们来了,为他们开路的,是臂带黑色纱套的军官。没有人喧哗,没有人拥挤,大家都默默地看着……
一具巨大而沉重的黑色棺木出现在了他们的身后。
为总参谋长抬着棺木的,走在最左边的人,是国民政府第三战区最高司令长官:郑永!
所有人都知道郑永背后的那道伤一直没有好利索,但他还是这么抬着沉重的棺木,尽管显得有些吃力。
汗水顺着郑永的额头上流了下来,但他却依旧稳稳的抬着,甚至不让自己的身子有一丝一毫的颤抖。
铁定国、欧阳平、司徒天瑞、陶平这些第三战区的高级将领们,或者和总指挥一样抬着棺木,或者默默地走在棺木的两侧。
所有人脸上的表情都是如此的肃穆,甚至看不到肌肉有任何一些的颤动。
慢慢地走来了,那具黑色的棺木慢慢的出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将军们的步伐稳重,不敢用力一些,好像生怕用力了一点,就会惊醒到熟睡中的将军,会让将军从沉沉的睡梦中醒来……
“先生,看到了吗,那么多人来为你送行了,你看看,看看啊,你看到今天有多少人到这来了吗?你真的忍心就这么不管不问的走了吗?求求你,再睁开眼睛看看啊,再看看,看看有多少人来送你了!”
郑永在心里轻轻地说道,可是方震先生睡着了,再也不会睁开眼睛了。
“总指挥,你累了,我来换你吧……”
一个上校看到汗水不断的从总指挥的额头上冒出,好心地低声说道。
“滚!”
上校怔了一下。
“滚,不要来换我,谁都不要来换我!”
郑永低低地说着,他的话里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只有自己亲手把方震先生送走,心里才会觉得稍稍安心一些。
“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
“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
一篇篇蒋百里先生生前至交好友的挽联整齐的摆放着。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送别这位第三战区的传奇将军……
这时候忽然有一个人冲到棺木前放声大哭:“蒋百里,蒋百里,你既然知道我国必胜,倭岛必败,你为何却算不到自己何时会走,蒋方震,蒋方震,等到他日倭岛战败,我国战胜,我又可以对谁去说?”
这痛哭不止的人,是蒋百里先生生前好友竺可桢。
听到他的哭声,所有的人再也忍耐不住,整个现场哭成一片,无论是军人还是平民。
棺木被轻轻放了下去,这时候所有人都看到了一件事:第三战区最高司令长官郑永,缓缓地对着墓地跪了下来。
就送到这儿了,方震先生,你在下面好好的休息吧,没有人会来打扰你了,我保证,再也没有人会来打扰你的清静了。
蒋百里,辞世时五十四,当年追增国民政府陆军一级上将。
郑永站起来的时候他的嘴角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意,看起来有些怕人。
然后站了起来,看着方震先生的墓地,看着一铲一铲的土填了下来,终于一颗泪水顺着眼角流了下来,一阵微风吹过,将这眼泪吃得无影无踪……
第四百八十三章 国民政府一级上将
“郑永,扞御外辱,战功卓着,依国民革命政府《陆海空赏勋条例》,再绶国民革命政府国光勋章,晋国民政府陆军一级上将!”
终于攀到了军事生涯的顶峰,陆军一级上将!
这是自民国二十四年国正式授衔以来,国民政府的第十位一级上将。
而在之前的一级上将之中,像张学良、冯玉祥、唐生智这些人,已经撤离告诉,或逐渐远离了军事政治中心。
但郑永却不一样,他今年仅仅不到二十九岁,却已经在短短十年的时间里,一步步攀登到了军事生涯的巅峰。
而他所指挥的部队,实力雄厚,最高峰时拥兵近百万,连战连捷。
乃至于在民间始有“疆场不败唯有郑永,抗战百胜独此一人”的说法。
更加重要的是,在他的身后,站着的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全力支持他的,是中国最高军政权利的执掌者,甚至是整个中国真心抗日的全国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