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他又脸红了(262)
西市满是喧闹的叫卖声,她转到一条街,人声忽地淡去,变成了“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这地方她只来过一次,幸而时间隔得不远,记忆还算清晰。
她找到个巷口,在幽深的胡同里七拐八拐,最后站在一座熟悉的破烂院子前。
正是上次她同大理寺一起搜查的地方:仲武的居所。
杭絮伸手碰门,还没用力,那门板便“吱呀”两声,向内倒去,溅起一阵泥水。
她轻巧避开污水,踩着门板走进院子。
这里一如既往地破烂脏污,加上上次大理寺的全方位搜查,显得更凌乱了些。
杭絮不相信杭文曜有罪,也不相信杭文曜的朋友会叛国,对仲武言辞含糊的供词更是十分怀疑。
大理寺搜到的证据确凿无疑,但并非没有推翻的可能,只要找到仲武与另一人交易的证据。
她来到内室,环顾一周,屋里箱柜翻到,东西滚了满地,这里上次被众人搜了个底朝天,几乎每一处地方都没有放过,所有有用的东西都被带走。
她只扫了几眼,便退出去,又把别的地方都看了看。
茅房、后院、卧室、这些地方都被杭絮重新翻找的一遍,依旧没有找到什么东西。
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倒并没有多么失望。
就算仲武与其他人有交易,那些信件肯定也被销毁,怎么会跟伪造的证据一样,刻意留下来。
她此次到来,也不过含着侥幸的心理,妄想能找到什么,如今毫无收获,也属正常。
她站在院子中间,朝四处望去,院子里都一切都显得陈旧又肮脏,院角长满杂草,一张椅子烂掉半边,就连草棚下的灶台也——
灶台?
杭絮突然发现灶台这地方她还没有找过。
她连忙走到草棚下,这是一个泥砌的灶台,上面驾着一口大锅,锅底生了红锈,积着层浅浅的灰。
看上去有大半个月没有用过,恰好是仲武被抓走的时间。
灶台上放了几个碗碟,一筒筷子,看着简简单单,没有任何可以藏东西的地方。
不对,杭絮回忆着灶的构造,低头看向灶门,还有这里。
她蹲下来,看向灶门深处,里头积了不少灰,可以看得见几根树枝的形状。
杭絮找了把锅铲,把深处的草木灰扒拉出。
或许是前几日下了雨的缘故,许多草木灰结了块,变成黑褐色,其间隐约有着纸片的痕迹。
她心中一喜,加快了速度,继续往伸出掏着。
终于,杭絮顾不得脏污,伸出手指,轻柔地拂开一层层灰尘,拈起只剩一张角的纸片,低低念出了三个字。
“博乐坊”
第126章 “我找到他们的漏洞了……
这算不上一张纸, 只能说是纸被烧尽剩下的一点残骸,或许是污水,又或许是骤雨, 将灶火打湿一点, 才让这点残骸幸存下来。
杭絮再接再厉, 继续把灶灰掏出来,零零碎碎竟找到了数十张纸片, 只不过大部分都是空白或一点墨迹, 看不到字迹,只有一张留下两个只剩半边的小字。
杭絮轻轻吹了一口气, 将残破纸片上的草木灰吹开, 那几个被水晕开的墨字更加清晰,是两个糊得几乎看不清的小字“借据”。
博乐坊的借据?
她低低念道,想了许久,才从记忆中翻出来,这是西市的一家赌坊。
还是阿景同她讲的,说这博乐坊是京城最大的几家赌坊之一,花样多得很,他都想去玩玩了……
这话被杭文曜听见, 狠狠抽了杭景一顿, 禁足半个月, 让他跟那些朋友断了来往。
仲武家中为何会有赌坊的借据?大理寺把他的身世搜了个底朝天,可从没发现他有赌博的习惯。
难道是故意隐藏起来的, 可这又是为何?
借据是借钱一方持有,如今博乐坊的借据在仲武手中,足以说明他有钱还清债务,赎回借据。
把借据放在明显的地方, 让大理寺的人找到,不正好可以佐证杜曦纬用钱财驱使仲武吗?
如今仲武把这些借据放在灶火中烧掉,不想留下一点痕迹,除非是因为……杭絮捏紧纸片。
因为替仲武还债的另有其人,且有明显的证据证明,那人不是杜曦纬。
她猛地站起身,将那两张重要的纸片放在手帕中仔细包好,又塞进荷包里。
正要出门,她想了想,又找了把铲子,将草木灰铲回去,将自己到来的痕迹消去。
离开仲武的家后,杭絮脚步匆匆,却并非向西市博乐坊的方向,而是去了兵部侍郎的府邸。
兴许是杭文曜禁足的消息传得太快,杜府门口的御林军见到她来,没了以往的恭敬,反倒眼神谨慎。
她清清嗓子,说明自己与杜津远是好友,今日想来拜访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