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摄政王他又脸红了(403)

作者: 科西嘉 阅读记录

卖粮食的摊子前,一个中年男人弯腰拣了一粒水稻,剥开外面的稻衣,放进嘴里嚼了嚼,他的眉头微皱,像是在评判水稻的味道。

杭絮想了一会儿,方才记起来,这个在雪灾后指挥众人抢救的男人,哈萨可汗面前的重臣,叫作苏德。

苏德又捏起一粒稻谷,问道:“这东西叫什么名字?”

他用的是中原话,生硬极了,一个字一个字地蹦出,不过还算标准,摊主一下便听懂了。

“这个,就叫水稻,水、稻,在水田里长的。”

“长在水田里?”

“对对,水田里。”

“一亩能产多少斤?”

“这,收成好的话,一亩地能有两三百斤,收成不好的话,就只有一百五十斤了。”

“此物,在草原,可否能种植?”

“草原上种水稻?不行不行。”

商人连连摆手,显然对种植一事十分精通。

“种水稻要水的,就草原上这天气,不说灌浆,浇水,就这薄土,种不了几茬就要变成沙子。”

商人说得头头是道,话音一转,忽地抓起另一个框里的粮食。

“你要不试试这个,小麦,一样能吃,亩产两百斤,北方长的,在草原上说不定也能种得活呢!”

苏德接过小麦,也嚼了嚼,然后指指那一筐小麦,“这一筐,我买了。”

“什么,好嘞!”

摊主没有一点疑问,立刻跳起来,“这里面一共一百一十斤,我算你一百斤,一斤二十文。”

他伸出右手,手掌朝上,“一共二两银子。”

苏德挥挥手,旁边一个垂头的下人上前,翻出两枚碎银子,递给商人。

“种小麦的门道多的很,等再过两个月开春下种的时候,你来找我,要是我还没走,就教你怎么种。”

苏德认真地点头,“多谢。”

两人拎着一筐小麦,慢慢地远去了。

摊主做完一桩大生意,再也没心思待在这里受冻,当即跟伙计一起收摊。

直到摊主离开,杭絮和容琤还站在原地。

杭絮若有所思,“珟尘,他想在草原上种小麦。”

“小麦本就是北方作物,科尔沁又在草原偏南,说不定真能种得活。”

“大家都在买丝绸瓷器,就算买粮食,也想的是回家蒸着吃尝尝鲜,只有他想到了去种植。”

“他是个办实事的人,怪不得哈萨可汗如此赏识他。”

杭絮也赞同地点点头,“小麦半年就能熟,反正我们在这里待得久,说不定真的能看着他们成功。”

要是草原上也能种小麦,科尔沁的食物来源又多了一项,不必再靠宁国接济。

两人几乎把每个摊子都逛了一遍,直到大雪停住,月上中天,人群都散得差不多的时候,终于准备离开。

他们沿着一条直路往回走,许多商人都已收摊,留下一块枯黄的空地,与周围的白雪形成鲜明对比。

走到一半的时候,前面的一堆人挡住了去路。

那些人都是人高马大的北疆人,透过缝隙,可以看见他们围着的是两个少女和一个摊子。

那摊子是卖瓷器的,上面摆满了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各种容器,全都泛着温润的光芒。一个老人站在摊前,梗着脖子看两个少女。

“没看见就是没看见,老头子年纪大了,眼睛可不瞎。”

“你骗人!”

少女的声音尖利又气恼,奇怪的是她的中原话流利极了。

“骗人!”

另一个少女附和。

“我只在你这个摊子上看过,铃铛除了这里,还能掉到哪里!”

她把两根辫子拨到身前,其中一根上面坠着一枚金闪闪的铃铛,另一根则是空空荡荡。

“肯定是我蹲下来看东西的时候松掉了。”

“真的没有什么铃铛。”

老人旁边,一个少年无奈道:“我和爷爷一直在摊子边坐着,要是有铃铛,绝对不会看不见。”

“对了,小姑娘。”老人慢吞吞地开口,“这里这么多瓶瓶罐罐。会不会是不小心掉到哪个瓷瓶里面了。”

“你们给我把瓶子一个一个翻过来找!”女孩吩咐道。

她的下人走上前,一个个翻过瓷瓶,他们人数多,动作又很快,没一会儿就翻遍了整个摊子上的瓷器。

“我们找遍了所有的罐子,没有。”

“怎么会找不到!”

女孩越来越恼怒,“金铃铛一定是被你们偷拿走了,你们中原人最喜欢偷东西了。”

“你不要随意污蔑人。”

少年的脸涨红,“你要是不信,就来搜身,要是搜得到,我跪下来给你磕头!”

“搜就搜!”两个少女异口同声道。

她们身后的几个人上前,围住爷孙俩,动作粗鲁地翻动着他们的衣服,还撕开了衣襟腰带,男孩挣扎了几下,被身强体壮的手下攥住双手,反绞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