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他又脸红了(461)
少女敛着裙摆坐下,把头放在膝上,被编成数股的细辫散在肩上。她的打扮介于中原人和草原人之间,发型仍维持着在中原时的模样,但装饰品和一些细节意向草原人的习惯靠拢,衣服则早就换成了草原人的宽袖长袍,若是还穿着以往的丝绸衣裳,怕是连一天的马上赶路也撑不过。
容攸低着头,细白的手指隔空描摹地上的线条,她顺着那根笔直的线向前,抬头看向远处的高峰。
“絮姐姐,你是怎么判断我们和那座山的方向的呀,我怎么都看不出来。”
“看多了就会了。”
杭絮想了一会儿,憋出了这句话。
她没说谎,这项能力并不靠天赋,纯粹就是一点技巧和经验,她也是在小时候,跟着父亲身边的一个士兵学的,他是军中最厉害的探子,灵巧得像猫,走路呼吸都没有一点声响,但最厉害的还是他辨路的本领。
她想起那个削瘦灵巧的男人,又补上一句,“我看得不算准,还有点误差,以前我们军中有个老兵,算这些比用尺子量还准,这些技巧,都是他教给我的。”
“我只能靠一座山来确定位置,他把草原上的每一座峰、每一条河、甚至每一个丘陵的位置都记得清清楚楚,互相映照,误差不超过三里。”
“行军的时候,带上他,走到哪里都不怕缺水,更不怕迷路。”
“好厉害……”
容攸听得入了神,轻声赞叹,她走在草原上,看见得只有茫茫的草浪,转一个圈,连方向在哪都会迷失,更不用说自己的位置。
“他这么厉害,官职应该很高吧,现在在北疆吗,还是去了京城?”
她知道父皇是个赏罚分明的人,对这样的人才,一定不会亏待。
“他没去京城,留在了北疆。”
“是在延风城吗?”
容攸问道,她想,等回到科尔沁,或许可以央絮姐姐带她去见一见。
“差不多吧。”杭絮抬起头,目光涣散,向望着夜空,又像望着远处那座阿尔斯山,上面是终年不化的积雪,将尖顶染成雪白。
“他被埋在延风城外,离科尔沁挺近的,你想见他的话,我可以带你去看看。”
再灵巧如猫的人,也总有被发现的一天,杭絮循迹找到久久未归之人时,他已经变成草原上的半具尸体——剩下半具只剩骨架,她靠近的时候,一堆乌鸦纷然散开。
她把男人就地埋在了一处草甸的最高点,身上的匕首插在地上充作墓碑。她再没上过那个草甸,匕首或许已经腐朽成灰,但经过时常要望上几眼,因为这墓,她总觉得这个草甸比周围其他的要特别些,可盯着它看了许久,也没找出半个特别之处。
身边的人久久没有出声,她侧头看去,正巧和容攸对视,对方一直望着自己,眼中有愧疚和伤心。
“对、对不起,絮姐姐……”她又结巴起来。
“没事。”杭絮连忙安慰这个愧疚的少女。
她忽地意识到,对她来说每日都在发生的常事,在容攸看来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死别。
“生死是人之常事,不必太过感伤。”
“况且他为国而死,也算死得其所。”
可容攸的心情还是低落,杭絮只好从别的角度想些安慰的句子。
“阿且,你知道科尔沁为什么会同意和谈吗?”她倏地转了个话题。
容攸懵懵懂懂,“为什么?”
她左右看看,见特木尔依旧沉浸在雪山和地图之中,微微低头,靠近女孩。
“因为冬天来了。”
“北疆的冬天,如果没有提前储存足够的粮食,是绝对无法活下去的。”
“最后一场战中,我们假意不敌,把他们引到延风城内,另一支队伍绕道直取科尔沁粮仓,将他们的粮食烧了个干干净净。”
“我们提前封锁了科尔沁四面的道路,阻止他们借粮,并且放话,如果科尔沁同意不再出兵,侵占宁国属地,我们立刻借粮。”
“哈萨可汗是个很聪明的人,传出消息的第二日,他便同意了。”
“后来一切都顺理成章,阿布都和阿娜尔出使宁国,召集商队,你来到科尔沁,我们前往额尔古纳河,今晚歇在这里。”
容攸微微张着嘴点点头,那时她待在深宫,一切都只能从母后或宫女口中得知,不知道和平的背后是一场有关生死的博弈。
“阿且,你知道吗,阿布都曾说过,他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为何他们把粮仓藏得那么隐蔽,还能被我们发现。”
“他当然不知道,因为我们早在一年前就知道了粮仓所在。”
杭絮微微笑起来,“那个教我本事的老兵,正是因为打探粮仓位置被发现,才被杀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