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政王他又脸红了(498)
杭絮在一块田边站定,四处看了看,问道:“你们大人呢?”
那人也左右看看,没发现苏德的身影,回道:“大人也许去了另一片田地,使者大人等着,我去喊他回来。”
说罢,他一溜烟跑走了,没多久回来,后面跟着苏德。
他一身灰扑扑的袍子,和杭絮上次、上上次见到对方时一模一样,脸上的胡子依然茂盛,沾了几点泥星子。
“刚才有急事,怠慢了使者大人。”
苏德一边说话,一边大步跨来,后面的手下小跑着才能跟上。
他在杭絮和容琤前站定,抹一把额头上带着泥土的汗,“又一批麦种发了芽,需赶紧去记录情况。”
“又一批……”杭絮看着眼前大片的麦田,问道:“你究竟种了多少块地?”
苏德掐指数了数,“约有一百多块。”
“这些麦种,按品种分成几个不同的区域,里面又按播种的时间分成几块,还有施水多少的区别,不知不觉,就开垦了这么多块田地。”
“幸好大王十分支持,让我放手去做,还给我拨了人手,不然这么多的田地,光凭我的手下,实在管不过来。”
他的语气满是对哈萨克汗的感激。
“你是想在里面挑出最好的一种?”
“不错,”苏德点头,“我虽决定要在草原种植麦子,但也不能随意找个品种就推广出去,总要多实验几次,记录他们生长所需水分几何、肥料几何,选出最合适的几种,才好回报大王,也不让民众吃亏。”
他从怀里掏出一个册子,翻到其中一页,道:“这几天麦种陆陆续续发了芽,据我的观察,一种产自瀚州西的品种发得最快,需水也不多。”
他把册子合上,指着几步外的一块田,“就是这一块。”
杭絮于是走过去,俯身观察,绿色的麦种才发芽没几天,就已经抽了挺高的一节,绿油油的,跟旁边的几块田相比,确实要高不少。
“越是往北的麦种,发芽的就越早,要的水也不多。”
苏德总结他这一个月的经验,“而南边的麦种,发芽就晚多了。”
“这几片种的是我在滕州商人那里买的麦种,直到现在也没有发芽。”
他又指向一块田地,那里只有黑漆漆的泥土。
苏德一路介绍,两人跟在他身后听着,见心得颇多,也明白他的用心至深。
走到田地的尽头,苏德转了身,想起什么似的,“差点忘了请你们来的目的。”
他道:“不知下一批商队什么时候能到?”
“下一批……还未定下时间。”
他们定期给皇帝汇报这里的情况,上一封正是有关察哈尔和商队之事,皇帝本就推崇通商,见信中描述的盛况,想必写着第三批商队出发日期的信已在路上。
“你问商队,是有想带的特殊货物?”
“不是什么特殊的货物,”苏德道:“商队一路北上,经过那么多地方,我想请人在各地收集麦种,越多越好。”
“现在我手中的不过十几种,派人去收,也只是在瀚州边境,远远不够。”
“不是什么难事,你若想要,待我们收到陛下的信后,就让人帮你收集麦种。”
“好,多谢使者大人。”
苏德哈哈一笑,络腮胡上的泥点子都被震下来了。
三人沿着田地转了一整圈,分别的时候,杭絮见对方撸起袖子,是个要投身田地模样,问道:“苏德,你在这里种田,那安置流民的事,可是交给了别人?”
苏德摆摆手:“昨天就弄完了,麻烦事,费了我好几天功夫。”
田地离安置流民的地方不远,杭絮和容琤干脆转了个方向,北上去看流民的安置地。
走上一个草坡,大片的帐篷就出现在两人的视野。
短短四五天的功夫,这里就从光秃秃的草地变成了一片居住地,上次来到还是夜间,加之房屋未成,看上去远没有这时来得震撼。
帐篷间,不少人正在走动,远处有羊群,云团一般在绿草间若隐若现,有人打了猎,骑马从远处归来,鞍下绑了一串猎物。
他们成为流民并非因为自身的惫懒,而是天灾和人祸的逼迫,如今有了一个安定的住所,过不了几年,这里就会变成一片繁荣的居所。
再向远处,一条河流从东北而来,斜流进驻地,又向远处流去,阳光下,它像一条掺了银的缎带,闪闪发光。
不少人提着罐子,在河边打水或洗衣,这条河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然而这些人不知道的是,这河也能决定他们的生死。
看着这些流民,杭絮又想起来一件事,转头去看容琤,“延风城还是没来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