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摄政王他又脸红了(532)

作者: 科西嘉 阅读记录

据杭絮所知,塔克族总数不到四千,其中老弱妇孺极少——他们全都混在流民中,安顿在科尔沁,能上战场的战力超过三千,但根据容琤上次在延风城得知的信息,塔克族在城里的人手只有两千多人,这说明还有近一千塔克族游荡在延风城外。

令人惊讶的是,在阿布都和□□长达半月的搜寻中,竟然从来没有发现这一千人的踪迹。

她派人守在能够通向延风城的几条主路上,劫杀那些会合的塔克人,聚集在延风城的塔克人少一分,她的胜算就大一分。

想必拉克申也是存着消耗对方兵力的心思,也未曾派人援助。

祝思明嘱咐完要事后,就先行休息了,杭絮和容琤则仍留在原地,核算各兵种的数量。

探子的消息持续不断传来,他们已经劫杀了十多批塔克人,近五百人,虽然对方全灭,但己方也损失颇多。

盖因那些人全都是不要命的疯子,遇上敌人,根本不想着逃跑,抱着同归于尽的心思,临死也要拉一两个垫背的。

这消息传来,更坐实了杭絮的判断。

夜幕降临的时候,杭絮满身疲惫地回了帐篷。

连饭也没来得及吃,就看见了桌上的一封信。

她原本只是偶然扫过一眼,但信封上鲜红的印章让她视线骤然定格住。

那是将军印,是杭文曜的信!

她连外衣也没解,上前拿信,匆匆拆开,果然是杭文曜的字迹。

但信上的内容就有些乏善可陈了。

近来安好,可有何趣事,京中一切都好,保重身体………

这显然不是杭文曜的行文风格,她扫一眼,便明白是怎么回事。

她站在桌前想了想,返身从柜子里拿出一包药粉,又用铜盆接了一浅盆水,把药粉洒在水里,再将信纸浸入水中。

被浸透后,纸上并没有出现什么变化,杭絮耐心地等着,直到纸上墨字被泡散,墨线逸散入水时,她动作起来,用手指将逸散入水的墨迹搅匀,这时候,纸上才显现出密密麻麻的浅蓝色字迹来。

这是需要传递绝密信息时,杭文曜才会采取这种方法。

在许久前,军中传递信息,用的还是流传许久的老办法——用笔蘸羊奶在纸上书写,待羊奶干后字迹消失,需用火炙烤方能显现。

但这方法操作简单,容易被敌方学了去,用起来总有隐患。

直到宋辛出现,杭文曜想起这小子爱捣鼓奇怪药物的性格,于是给他下了相关的任务。

宋辛接到命令,异常激动,不眠不休了几个月,终于弄出了成品。

写这样一封密信,需三种药粉互相配合,缺一不。

第一种药粉洒在墨中,用此墨书写,与常物无异;第二种药粉用水和匀,以笔蘸此物书写,干后不见任何痕迹;第三种,就是杭絮方才洒在水中的药粉。

只有三种药粉混合在一起,才能让纸上显现出字迹。

这种密信无论是书写还是阅读都极为复杂,但同样,也极难被泄露出去。

至少从杭文曜开始用宋辛的方法传递密信,到现在为止,从未出现过泄露的情况。

待所有文字显现完,她才小心翼翼地将信纸捞起来,摊在桌上,用布斤将多余的水吸干净,认真读了起来。

待读完信,信纸已变得半干不湿,杭絮的心又往下沉了沉。

信中说的还是陛下昏迷不醒的事,但时间比刘喜那封晚了几日,因此事件有了新的进展。

陛下依旧昏睡在床,没有半分要醒的迹象,太后暗中代政半月,原本一切妥当,未曾想有人将皇帝昏迷之事外泄,朝臣哗然,纷纷上奏,认为一介妇人干政,有违祖宗之道,请愿撤去太后代政之位,态度坚决。

还有朝臣认为皇帝昏迷与通商有关,宁国与北方草原各族百年不和,血仇颇深,通商是违了祖宗意愿,这是先帝在天上惩罚,甚至还扯到了杭絮身上,同样是那些女子当职有违礼法的说法。

幸而太后铁腕,震住了朝臣,但流言依旧在京内疯传,屡禁不止,这很难不让人怀疑是有人在背后散播流言。

杭文曜也是这么猜测的,他在信的最后一页写道:我已查出些许线索,此事或与三皇子容敛有关,对方行踪隐秘,似有大事欲行……

京城局势危急,阿絮,这半年内,你与阿景和容琤不可回京,好生留在科尔沁,待局势平稳,再返京不迟。

看罢整封信,杭絮吐了一口气,下意识将信纸放在油灯上,正要烧掉,又想起来待会儿容琤回来或许还要看,便把信纸折好放回信封,压在一叠白纸下面。

她仰靠在椅背上,一边思索,一边等待容琤,没过多久,两道脚步声靠近,一个沉稳、一个跳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