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人)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149)+番外
同为异族,康熙自然也知道,这些生活在苦寒之地的民族有着同样强悍的生命力。只要有一点机会,他们一定会从新变成大清的对手。
不过他这场愁没发多久就被解决。解决的开端是,明珠上折子说,开垦荒田之前从未涉及过关外,关外是龙兴之地,不该被如此忽视。
京骑回屯实际上是个苦差事,关外毕竟条件不比关内,即使有沃野千里,那也得从新开垦不是。
明珠之所以站出来招人嫌替这个,实在是觉得,开荒这事儿已经快把大部分王公贵族的利益榨的差不多了,不过是因为大家的情绪被前段时间的战事积压,所以没有机会外漏罢了。
如今战事没了,再积压下去,很容易触底反弹。而这矛盾一旦闹开来,到时候会更不好收场。重点是,皇室宗族里已经有人想拉拢明珠,让他为此事想办法了。
所为想办法,就是为开荒下绊子。
明珠心底并不想为此事触了康熙的眉头,他还得好好混日子不是。因此才上荐京骑回屯,想以此转移视线。明珠觉得,有这件大事儿兜着,皇室和百姓的土地矛盾,说不定就能被再拖上一拖。
最好能拖到他退休。
康熙恰巧也在想京骑回屯的问题,有了明珠的折子,他计上心来,打算把准噶尔部的所有人带到关外去,帮大清开垦荒田,顺便也是变相监管。
这样同化个起十年,康熙不信他们还会保持原本的习俗。
这个决定做下,康熙旨意下的也很快。
不得不说,收复了琉球,打到了三番,又干翻了准噶尔之后,康熙的权威现在是高度集中的。所以八旗即使再不情愿,也得服从命令听指挥。
四月,除了正黄旗之外,其余各旗各调取了一拨人,踏上了回关外的路。此次带头的负责人,是康熙的亲哥哥,也是朝中出了名的老好人,裕亲王福全。
派福全去,纯粹是胤礽阴差阳错之下改变历史,再加上康熙衡量各方利益之后的结果。
在胤礽正常犯错,被捧杀,被兄弟竞争搞崩了心态的那一世,福全本应该作为和费扬古一样有军功,并且多次拿下过准噶尔的人出现的。
正常轨迹发展来说,费扬古拿不下准噶尔,两方僵持数年,然后康熙换将,福全上场,和准噶尔有来有往的打个数回合。然后他作为有功之臣,享受无数荣耀再光荣退场。
但是因为胤礽开启了金手指,拿出了准噶尔驻地的详细地图,所以福全的功劳就在无形之中被和谐了。别说对上准噶尔,他就是连上战场的机会都没得到。
康熙派他去,本来是有点犹豫的。他们兄弟之间关系不错,他又素来知道这个哥哥是个实诚人。但是京骑回屯这事儿,他若不派个自己人去,实在又放心不下。
老好人注定就只能受罪了。
胤礽听说明珠上荐京骑回屯之事,反应倒比康熙还大些。
他知道此事是明珠建议后,忽然开窍,在以往开荒不能解决的土地问题上,看到了新思路。
胤礽很清楚,土地可以继续开垦,但是利益的争夺从不会就此止住。来其他费力想办法解决百姓和贵族之间的土地矛盾,不如到时候想办法转移这个矛盾。
怎么转移?好办。想办法把属于大清的土地扩大一些就是。
几年前他建议他汗阿玛扩建福建水师,那时只觉得以后说不定以后有大用,却没想好什么具体的用处。
如今一看,大用不就近在眼前了吗?
欧洲人可开船跨洋越海,他们怎么就不能让水师带着人去探索新的土地呢?前朝的郑和还带人去了那么多次呢,大清为什么不能做到?
不过这个想法,胤礽打算暂时憋在心里,等以后事情到了眼前再说。
不得不说,明珠这个老师还真是合格。无意之中还给自己的学生上了很关键的一课。
但这一课的结果我们也先放一放,先说哦八旗开拔到关外之后,开荒没几日,他们又碰到了一件比较棘手的事情。
开荒的旗丁偶然间发现,俄国人沿着边防线窥探这边已久,已经隐隐有进犯之意。
第74章
俄国人卷土重来这个事儿,跟南怀仁坚持不懈的撺掇,还真是脱不了干系。
之前跟准噶尔的决裂之后,俄国人灰溜溜的回去。沙皇本就怠惰,耽于享乐懒于朝政,便因此歇了要针对大清的心思。
可南怀仁一想起自己被赶出紫禁城,就觉得心头之火实在难消。于是又对教皇的各种谄媚奉承,凭借教皇的亲厚关系,在沙皇面前的话语权逐渐增加。
他拿出了向上帝祷告的劲头,坚持不懈的劝解,多番赘述拿下大清的诸多好处。与其说他是在分析利弊,不如说他是在催眠。沙皇常年沉迷酒色的脑袋被他说的头疼,不胜其烦之下只得答应再试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