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人)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248)+番外
梁九功不敢耽搁,领了旨意即刻就去传人。不到一刻钟,紇礼便战战兢兢的跪在了御书房里。
与此同时,胤礽正在整理他从系统那里学来的,后世会计科目。他想着顺手把现在户部可以用到的所有科目都整理出来,再按照需求规划出合适的账本格式。
之前他不是没有强加给户部的账本,但那个账本经过户部一段时间使用之后证明,有太多地方都适合如今的账目记录。比如固定资产折旧,税收比例之类的,还需要根据现在朝廷的用度再行删减。
若是不重新设计,户部账本单向的计入计出很明显不能满足记账的日常需求。
御书房。
康熙将账本照着紇礼的脑袋就砸了过去,“朕以为你们平日里尸位素餐便罢了,谁料到如今事涉国库这样的大事你们也敢糊弄朕!”
“皇上恕罪!”紇礼连连磕头,“奴才不敢欺瞒皇上,实在是靖海侯呈上的数额过大,账目支出又记载的混乱。这仓促之间,奴才一时无法归拢。”
康熙目带寒光,语气里仿佛藏了刀子一般狠厉,“朕再给你半月时间,若是不能将账目都归拢好,你这户部尚书的位置不坐也罢!”
紇礼打了个寒颤,咬了咬牙,随即把脑袋砸在地砖上大声道:“恕奴才大胆,账目如此繁杂,若时没有太子殿下帮助,皇上就是再给奴才半个月,奴才也整不出这么多来。”
“太子?”康熙一愣,火气减半,“户部的账本与太子有何干系?”
紇礼仍旧不敢抬头,“之前太子殿下便做过一种账本,名目虽然繁杂,但是对这样开支冗余过多的账目却十分合用。奴才斗胆,请皇上下旨派殿下坐镇户部。否则以奴才这样愚笨的脑子,这些账目不知要理到何年何月。”
康熙盯着他匍匐的身体,目光里尽是犹疑。除了四阿哥,他不曾吩咐其他任何皇子到户部去看过账本,眼下户部侍郎一时情急,脱口便要请太子帮助。
难道太子还曾串通户部官员修改国库的账本?
思考了半晌,康熙方才沉声道:“去传太子。”
第121章
梁九功去传旨,康熙盯着书案上散乱的账本,心思全在儿子瞒着自己私下串联户部上头。他之所以如此疑心,是因为户部的账本在呈上来叫他批示之前,从来没有哪个皇子敢不经他允许私下翻阅。
从来都没有人,能比当朝皇帝先过目国库的账目。
而如今户部侍郎脱口而出就要太子帮忙整理事关国库的账本,怎能叫他不怀疑太子暗中与朝臣结党。且还是守着银子的朝臣。
自直郡王胤褆远赴东瀛之后,康熙对太子现在的观感很复杂。坐在当权者的位置上,从朝局上来看,走了老大,目前所有儿子里可与太子竞争的人几乎没有。这也意味着,从前平衡的朝堂,现在多少有点失衡。
从父亲的角度、家庭方面来说,得宠的庶长子和更需要重视的嫡长子之间,他到底是选择了嫡子守在身边,庶子代他征伐疆土。
他确实也正值壮年一心为大清培养合格储君。但康熙私心里一直觉得,你既是太子,那我教我给你才能有,你要拿要学也得经过我同意,否则就是僭越。
所以知道胤礽未经过他同意就插手户部账本后,康熙心里很不舒服。这样的不舒服或许对父子感情没有太重的影响,但作为一国之君,他确实需要从儿子那里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胤礽来的很快,进了御书房一见紇礼,他心里对汗阿玛急着见自己的原因顿时有了谱。
这场景他太熟悉了。
前世他曾私吞过国库一笔银子,数额也确实不小。当时他汗阿玛就是当着一种朝臣的面,如此逼视他。甚至在他慌乱争辩时,还险些失手将笔洗砸向他。
也正因为有过一次荒唐表现,胤礽心里更加明白,他现在表现的越是自然,他汗阿玛的疑心就会越轻。他只瞟了一眼紇礼便收回了目光,规规矩矩的给康熙请安磕头。
但等着康熙叫起的时候,胤礽又突然觉得,走了老大也不是那么美好,如今他汗阿玛的注意力,可全部集中在自己身上。
慈父光环被远走他乡的老大带走了一半,胤褆大婚也在无声提醒父子二人,储君已经完全成年,可以开始争权夺利了。
胤礽略带辛酸的想,老四啊老四,你可得快点长大啊。你二哥自己单独顶在前头,着实有点顶不住了。
但他转念一想,老四如果真的长大,说不定又要生出其他心思与自己分庭抗礼。胤礽觉得心好累。
康熙从儿子进殿的那一刻起,视线就没从他的脸上移开过。他也是第一次没有一见儿子请安就立刻叫他平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