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人)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35)+番外
说罢,还故意眼含委屈的噘嘴看着康熙。
父子两个大眼瞪小眼了一阵,就在胤礽以为要瞒不过去,都做好心理准备受罚了,就听他汗阿玛又问:“知道什么时候收吗?”
“应该是,明年的小满前后收吧…”胤礽不太确定。
他是根据以前户部年中时计算朝廷税收的时间推断出来的。不管年景好不好,地方知抚或总督总要等百姓们庄稼丰收后才好开始征税的。
而他自己从前只管看账目,哪里晓得种地的事儿呢。毕竟种小麦也是临时主意,怎么种都是慢慢摸索来的。
“还算知道”康熙笑着看了儿子一眼,弯下腰去看那些麦苗,“《诗经》云:‘芃芃其麦,我行其野’,你在自己宫里种这些,倒也算野趣。”
胤礽憨笑,“只要汗阿玛不觉得儿子玩物丧志就好。”
“叫奴才们好好种,只是你不可再像上次种花那样亲自动手了。”
胤礽挠了挠鼻尖,收割时不动手,打麦子的时候他还是想试试的。自从这麦子种下去,他吃饭时还曾好奇这饭是不是就是那些麦子打出来的。
系统还因此笑话了他半天,笑够了才纠正他说:“殿下,米饭是水稻出来的,面条倒是麦子磨的粉做出的。”
胤礽被笑话了不仅没生气,反而还想,收了麦子之后是不是也要种点水稻。
但眼下他正被汗阿玛盯着,也只能顺从的答应:“是,儿子记下了。”
这话题到此算是说完。
康熙也不再纠结儿子到底有没有犯错,牵着胤礽的小手进了端本殿:“朕来是有件事要告诉你。”
“汗阿玛要说何事?”
“朕想着,是该给你找个伴读,来陪你一起读书了。”
康熙忙完了三番的事儿,忙完了孝召皇后的祭祀典仪,听臣子们来汇报的时候才想起,胤礽今年已经七岁了,该找个伴读来陪着他读书了。
他自己也是开始读书不久后,先皇就为他选了伴读来陪着一起的。这所谓伴读,就是读书时有个作陪的,好歹能在读书枯燥时相顾照应一下。
不,有时候也是找人为了衬托一下。
康熙登基之前一直是个不受宠的阿哥,他的伴读也只从包衣奴才里选。
如今胤礽贵为皇太子,以康熙求全责备的习惯,他自然是不想再从包衣奴才里挑。
现在朝中重臣家里,年长一些的已有了孙子,年轻一些的,也有小儿子可做选择。
但康熙还是想问问儿子的意见,毕竟是要长久陪着儿子的人,品性上他可以把关,但其他的都要胤礽亲自看过才好。
一则是因为伴读可直接可算是将来胤礽听政之后的直接派系,二则,他知道儿子其实有点轻微颜控,如果选出的伴读长得不十分如意,他还真怕儿子会想着法儿的折腾人家。
毕竟都是朝中大臣的儿子,还是不要轻侮比较好。
胤礽却不大愿意找个伴读。
他不记得自己前世读书时有没有伴读,但是他确信他的弟弟们都有。他见识过猪跑,所以很清楚伴读要整日跟着他。
胤礽是不太乐意找伴读的。有人跟着,他还如何好好学系统给的课程?
但是现下找不到理由拒绝,他观察了一下康熙的神色,瞧着不像是已经定夺好的样子,索性直接问道:“汗阿玛已有人选了?”
康熙沉吟了一会儿,说:“辅政大臣的孙子都与你年岁相当,朕一时还拿不准注意。”
事实上他心里是有几个人选的,也早就查好了,佟国纲佟国维家里都有孙子,明珠,索额图,李光地,家里也都有孙子,任意选谁家的都可以。
若按照远近关系,索额图的孙子自然是最佳人选。
但康熙不太想选,虽然他今日看着索额图在朝堂上老实了不少,也听说了他遣散门客的事,但本心里,他看索额图依旧不太满意。
思维惯性让他笃定了连带责任,索额图不好,他的孙子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到时候选了进来,指不定会带坏了自己的宝贝太子。
胤礽转了半天眼珠子,笑嘻嘻的出了个主意:“那不如,汗阿玛将与儿臣一般大的都叫进来,咱们考一考他们。谁得了头榜状元,就选谁给儿臣当伴读可好?”
“考?”康熙有些惊讶,“你怎么想着要考他们?”
“这有什么?”胤礽不以为意道,“师傅们教导儿臣时说,天下读书人都要经过科举才能入朝为官。儿臣的伴读,将来即便不是七品,将来至少也得是个九品。所以儿臣就提前替汗阿玛考考他们,看看他们是不是有真才实学,适不适合入朝为官。”
听完这话,康熙来了兴趣,“那你说,咱们怎么考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