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人)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84)+番外
整个行文十分大胆,文辞锋利,条理清晰。还着重强调,各地百姓都在开垦良田,整个直隶地区竟无多少新田可供开垦,岂不知这堂堂天子脚下,竟如此堕落,难道不令人汗颜?
所以一定要严查。
学子们所做的文章,自然也在正式开朝时引起朝臣们的不同讨论。特别是这篇关于圈地的文章,引发了最多的口水战。
康熙甚至怀疑,索额图自己上了折子没等到结果,又找人专门写了篇文章来说此事?不过他很快又否定自己的猜测。
据他所知,索额图在密云附近有几百亩良田,自己都是隐田之户,哪里会真的请求严查隐田呢。
他最后断定,索高额图写折子里告发人的事儿是真,请旨严查隐田,不过是顺带的。既然不是他,那这文章自然就是代表民意了。
隐田,圈地之事,迟早是要给百姓一个交代的。但却不能是现在。
在康熙看来,现在整个朝廷基业未稳,内忧暂时可放下,但仍有重重外患。现在又是用人之际,此时严查,就等于是把人往外推了。
所以就算要给交代,那也得等白服了准噶尔才行。
既然已前拿定主意,康熙也没叫人多议论这篇文章,而是轻轻带过,然后让朝臣们讨论,大理寺少卿勾结官员,私自开荒之事。
此事果然在朝堂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大臣们几乎是有志一同的建议从重处罚。
康熙当即下旨:“主犯大理寺少卿和礼部侍郎,抹去官职发配边疆。其余配合官员,抹去身上职务,终身不得重用!”
众人一致道:“皇上圣明!”
求情是不可能求情的,这位罪臣平时人员就一般。而且处罚明显就是杀鸡儆猴啊。谁求情,再给算成同党怎么办?
这桩事敲定,胤礽才明白了,为何他汗阿玛会突然同意尝试朝廷发“报纸”之事了,原来是想借着这个转移百姓的注意力。
紧接着他就听康熙问,最近京中新兴的“报纸”,是否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尝试。
朝臣们也都反应过来,原来这是您想出来的。当然新鲜事物大家自然都觉得好奇,所以就一致同意,可以在各省找出几个试点来,推广看看。
这件大事落定,康熙仍旧没说圈地隐田之事,反而说起另一件事。
此时已是康熙二十三年的正月底,年彻底过完。去年的前验要总结,新一年的财政计划要开始做。
早在正月十七早朝正式恢复以后,京城内顺天府尹新递呈的工作总结报告,报了两件事。
一个是他发现,最近京城中的婴幼儿人口数量,前过去年一年的时间,大幅度增加。
人口多是好事,如今满汉不能通婚的规矩摆在那里,还有各种天灾。这样的情况下人口都有增加,可见这开荒的功劳是实白实的。
不论是不是平常年份,汉人自然是不怕人口减少的,但是满人的人口却一直是皇室顶要紧的大事。
甚至有大臣曾建议,不如放开满汉通婚的限制,以保证满人的人口数量。但当即就被其他大臣怼回去,直言不可轻易破坏祖宗规矩。
如今人口增加,实在是大好事一件。康熙当即宣纸,让顺天府尹清查在京城内的满人和汉人,数量各有多少。
站在群臣里的李光地欲言又止。暗道是否该提醒皇上不要查了,这万一查出来增加的都是汉人,到时候岂不是…很白脸吗?
但这话他还是憋回了肚子里。
另一件事儿就是,因为去年一整年的开荒,京城受其影响,最近粮价大幅度下降。
粮食降价本是好事,代表大家都可以填饱肚子了。过去两文钱才能买一个饼,现在一文钱就可以了。
但是顺天府尹也在报告中请示,如果它再这么降下去,粮贱伤民,间接导致大家都不想种地了,该如何是好?
还有就是,跟粮价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其他物资正在缓慢上涨中的价格。这也是顺带的间接影响。因为粮价降了,大家不用为吃的发愁,手里有余钱想丰富一下自己的物质生活,然后就把其他物资带的涨价了。
顺天府尹还在工作报告中说,如果再这么涨下去,很大概率会通货膨胀。这样的情况,必须及时调整。
所以这天的早朝,除了议论犯法的罪臣如何处置,就是讨论顺天府尹所说的问题该如何解决。
问题是摆在那里,可具体这物价该如何调整,满朝文武都发了愁。康熙问意见时,群臣就像是锯了嘴的葫芦一样,没一个敢上前答话。
粮食朝廷可以出钱买,顶多就当时备灾的粮食,堆在仓库里有备无患。但是物价一直涨,可怎么控制?总不能朝廷强下令,让那些商户们不要随意涨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