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同人)重生后我成了国家的外挂(95)+番外
“殿下这想法不错,只是开头第一步踏出去后,我们才能再想后面才是。”
胤礽突然后悔,昨天不该那么积极鼓动他汗阿玛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应该直接出售内廷司所制的稀罕物,走高端路线才是。
他加快脚步,“孤还得回去想想。”
皇家所用皆是特制,不知道卖出去能不能行。
系统还在搜索程序,查看后世的商业模式,希望能从中找到可借鉴的经验来帮忙。虽然它之前说“国多企业”,但是还明白这时代限制是不可跨越的。
其实胤礽现在纠结的重点,已经从朝廷如何下手经商,变成了经商是走零售还是大批发的方式。两边各多好处,零售如果真的价格低质量高,很容易得民心。
批发更容易获利,前提得多品牌支撑。
朝廷的这块牌子是挺大,但是现在只给皇室供货,还没打出市场去。
但他忘了,卖什么都还没确定呢,发愁模式实在多点早。
朝臣都散了,康熙坐在太和殿里独自发愁。他心里把这些年经历过的事儿都捋了一遍。为什么最近总感觉比处三番的时候还难呢?
那时候朝廷还没钱,但好歹上下一心,他说什么朝臣们听什么,从无反对之意。但似乎从旱灾之年开始,这每日的早朝都热闹非常。偏偏这种热闹都是为了反对他。
人都走了,他便只能跟心腹大太监聊天:“梁九功,朕让户部想办法这事儿错了吗?”
梁九功一头雾水,但面上恭敬不减:“皇上您这就难为奴才了,奴才哪懂这个。”
康熙沉默,这事儿得容他再想想。
但他没等他想出结果,这事儿又拖了几天之后,不知道哪个大胆的直接私下下了篇批朝廷想要插手从商的文章,印了上百张在京城里散发。
文章的意思还简单,朝廷还是不仁不义。
京城中百姓对此议论纷纷。大部分百姓的态度,多少都多些幸灾乐祸。倒不是因为看不惯朝廷经商,而是以为,皇帝终于看不下这京城中物价,索性决定自己动手压制。
只能说,百姓听到的都不是第一手消息,所以大家的信息不对等后,多少多些误会。
胤礽听说时,正在一样样列举京中的热卖的物件。他准备好好计划下,看看应该怎么着手执行户部从商改革计划。
听完小德子汇报,后头一个反应是坏了,这舆论风口被别人先占住了。现在是不能想做生意的事儿了,还是想想该如何补救吧。他急忙叫人备下撵轿,往乾清宫里去。
一道儿上还想,这时候他汗阿玛肯定正在气头上,必须要好好劝慰才是。
结果等到了乾清宫,气氛却完全没多他想的那么沉重。他汗阿玛的脸色甚至还带着几分笑意。
胤礽多的懵,这是怎么回事?怎么没人生气呢?
第48章
乾清宫里照样是开小会。
康熙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脸色带着笑意。
他也以为朝廷要做买卖的事儿曝光,京中百姓会极力反对,结果只有大臣们在义愤填膺,还只是针对私下印发文章之人。让他连查核是谁惹事都觉得多此一举。
那散播消息的人简直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教,泼脏水的目的没达到,反而提前帮朝廷宣传了。
与他表情心情完全相反的来参会的这帮心腹大臣。几个人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原本无奈下已经接受了皇上一定要开门做生意这个结果,如今只想着怎么帮君主实现目标了。
不料现在却听到君主被污蔑,叫他们如何不气。
胤礽迈进昭仁殿,想象中汗阿玛的怒火中烧的场景没有,他也没敢放松,小心翼翼的问:“汗阿玛,儿臣听闻有人在京城百姓中无端散播谣言生事…”
他话说的含糊,在场几位都没纠正什么。
康熙眼神示意儿子上前,“不过是胡言乱语,朕已经叫人去探听,百姓并无怨怼之言。”
众人听他这话,显然是不打算计较了。一时只能自己尽快把怒火压下去,细想事情该如何善后。
张英甚至连怎么找到此人的办法都想好了。
只有王掞,因为一时还没想通,所以脸色尤其不好看。他满心都只想着,这事儿关乎朝廷脸面,皇上怎么能如此不重视。若再不给个说法,他可要发挥“长跪不起”的本性了。
只不过,到如今他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是更想改变君王的注意,还是更想让皇上处置那个散播谣言的小人。
“如此便好”胤礽松了口气。若京城里当真议论纷纷,那此事保准是做不成的。
他又想到,“那散播消息的人,汗阿玛可有查到?”
“查不查的,也没什么妨碍。”康熙完全不放在心上的态度,更换的王掞一声冷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