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做教育(121)
徐瑶很难想象,一个月前还和她说说笑笑的鲜活生命,一个月后,就只剩下一具没有任何温度的尸体。
“贫病交加,应该是急症。”
徐瑶大概知道,絮芳孤身一人在燕京求学的艰难,她逃出家庭后,家中完全断了她的供给。
可是看了絮芳留下来的日记后,徐瑶对于这位故友已不仅是同情和惋惜了,她遇见的都是什么奇葩兄长!
直至死前,絮芳接到家乡来信,她的兄嫂不仅侵吞家产,断她求学供给,更是在家乡败她声名。
捏造诽谤她是与人私奔,未婚先孕,更与多个男性有着不清不楚的关系,实在是恶劣到了极点。
以至于当时已经身染疾病的絮芳,见此信,顿时忧愤交加,以至于最后在忧愤中离世。
“放他娘的屁!这TM的是亲哥吗?”
徐瑶看信后,忍不住骂了两句,心中一时竟不知是愤怒多一些,还是忧伤多一些。
第61章 如梅还是第一次听徐瑶……
如梅还是第一次听徐瑶骂人, 愣了一下,在第一次看到信的时候,她们的反应和徐瑶是一样的, 只不过没有徐瑶骂的直白。
“这些信件怎么办?”
徐瑶问了一句。
“絮芳生前最为敬佩顾先生, 我们打算安葬好絮芳后, 就将这些信件和日记都给顾先生, 絮芳不该就这样走的。”
如梅说起的时候,眼中含泪,她们三人自入学时关系就极好, 现在有一个人突然就这么走了。
生死离别, 一时间, 徐瑶竟有些难以置信。
短短一月之内,她最敬爱的先生,最可爱的友人先后离去,一时之间, 竟觉天地之间, 孤寂的很。
孤单影只,茕茕孑立, 踽踽独行。
徐瑶在见过絮芳下葬的第二天就病倒了, 寒热交加,严邵无法, 只好请假去照顾徐瑶和师母。
一时竟病了足足一星期, 方才渐渐好转, 严邵常常劝慰, 然而他嘴笨口拙,每每欲劝,反惹其伤心。
病好之后, 徐瑶便赶去参加了絮芳的追悼会,絮芳之死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影响,被视为是封建礼教迫害的典型。
这一年注定不会是平凡的一年,徐瑶看着窗外的积雪,月光清寒,身处异世,到底还是有着一股浓烈的乡愁。
徐瑶想起了自己这三年来,在这个时代的点滴,她的记性并不怎么好,但那些人,那些事并不曾离去。
徐瑶提笔写下了《怀先生二三事》和《记故友相识的岁月》两篇文章,写完的时候,天色已经朦朦胧胧。
徐瑶没有睡意,起身推开门,黎明时分,最是寒凉,徐瑶裹紧了棉袄,一脚踏入雪中,经过一夜,积雪已经很深了。
徐瑶回来的时候,买了些菜,做好早饭后,去叫师母起床吃饭,曲雅在徐瑶的服侍下吃完了饭。
抱着先生生前的古琴,怔怔的发着呆,先生这一去,留下的东西并不多,除了那些手稿,便只有这琴了。
这琴是当年夫妻重逢后,曲雅从老家带来的,此后这琴便从未离开过叔均身侧。
无论是先生,还是师母都是会弹琴的,其实很正常,先生和师母都出生于传统的书香世家,琴棋书画是必须要会的。
“师母,一会我去一下学校的图书馆。”
曲雅漠然的点点头,自叔均去后,她便一直这样,总觉得那人还活着,就在她身边,甚至她还能听到书房传来他压抑的咳嗽声。
徐瑶收拾好后,将师母托付给严邵照看,她能够理解师母的伤心。
青梅竹马,少是夫妻,相互扶持走到今天,眼看着日子一点点变好,另一人却猝然长逝,留下的那人才是最苦的。
同样的,对于先生的离世,她同样很不好受,但她不可能像师母一样,全然不管不顾,她必须要继续走下去。
她还残存着一份理性,先生已经走了,可先生的事业不该就此终结,她还有事情要做。
徐瑶去了燕大的图书馆,这个时候图书馆没什么人,大部分学子都在上课,黎先生正在整理书籍。
见到徐瑶的时候,有些震惊,她是燕大图书馆的常客,往日先生需要什么都是她来借的书,但叔均先生去后,这还是她第一次来。
同时徐瑶也是他的学生,这学期最开始的两个月,他常常可见这个学生的身影,对于先进思想的接受度很高。
徐瑶表明了自己的来意,先生一生著作颇丰,当日交给图书馆时,并未详细整理,如今也不过是胡乱的封存着。
“黎先生,我想整理一下老师生前的书。”
“好,你去吧。”
对于青年学子,黎先生总是格外的宽容,他体谅着这份师生之情,虽然他与叔均先生并不相熟,可也是钦佩其学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