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民国做教育(124)

作者: 云晓 阅读记录

在这里,徐瑶得知了先生幼时的诸多乐事,那时的叔均被家人爱护着,可以读着自己喜欢的书,可以调皮的捉弄自己的侄子。

这里的先生,是无忧无虑的少年人,是被家人呵护的闰郎;

而不是燕京那个病体缠身,身负失节声名的的柳素颉。

而如今,无论是闰郎,还是叔均先生都已然不再。

徐瑶只在扬州停留了七天,在看着先生的棺木入土为安之后,徐瑶便随着大师兄刘叔典一同回了燕京。

徐瑶重新入学,继续之前的学业。

一月之后,徐瑶得到了师母决心出家的消息,来信中,师母明确表示了,此心已无所依。

唯有将其寄托于佛法之中,才觉有所慰藉,况叔均先生生前也曾钻研过佛法,她年轻时,也曾和和尚有所往来。

徐瑶看完信后,心中有着说不出的滋味,却又不知该从何说起,毕竟这是师母自己的选择。

情深如此,又有何求?

(一)

徐瑶和程芸一同在图书馆看书 徐瑶主要是在翻看着明清之际的小说,因着她们都国文课中有一门华夏小说史的课。

讲课的先生是徐瑶最为喜欢的邹大先生,徐瑶不想在先生讲课的时候,跟不上先生的节奏,便打算提前都看了。

程芸看了一会小说,觉得有一些无聊,便开始观察起图书馆里的学生了,并用笔触写下每一个人的可爱之处。

写完之后,就将本子递到徐瑶的面前,邀请徐瑶鉴赏,因为程芸写的是新式的白话文,愿与她共同欣赏的并不多。

徐瑶看着程芸用着寥寥几语,便刻画出一个可爱的人来,各具特色,心中越发敬佩程芸的文笔了。

“这样好的人物刻画,若是不用来写小说,竟是可惜了。”

徐瑶附在程芸的耳边,小声地夸耀着,她是真的很喜欢程芸的人物刻画,在这个传统文学占据主流的学校。

愿意用心练习白话文写作的,凤毛麟角,但看着程芸的文字时,徐瑶就有着一种感觉,这样的文笔是原该写白话小说的。

(二)

在整个学堂中,昭兰是最为多情的,每每读唐诗宋词时,时而落泪,时而大笑,情绪波动常令人猝不及防。

李昭兰是多情的,徐瑶每和她在一道时,总要听她说起诗词中的情韵,特别是那些令人惋惜的爱情。

光是《钗头凤》,徐瑶便听着昭兰感慨多次了,几乎每一次,昭兰都要惋惜一下陆游和唐婉两人有缘无分的爱情。

虽然徐瑶很不喜欢陆游对待爱情的态度,但奈何人家词写的好,不是吗?

瞧瞧!将这孩子一个个迷的!

徐瑶曾多次劝过李昭兰,不要太过笃信诗词中的爱情,文人写的词再美,也挡不住他们风流浪荡的本性。

然而沉浸在诗词古典戏剧小说中的李昭兰,怎么会听信徐瑶的话了?只认为徐瑶不懂风情。

“你不懂,这是情!人世间最美的,就是情。”

“……”

好吧,我是个直女,不懂什么是情,匿了。

(三)

在一群同学中,徐瑶是最爱整理讲义的,每堂课的讲义她都会在课后进行整理,讲义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先生课上讲过的。

下课的时候,最爱整理讲义和抄写笔录,亦或是看书抄书,大概是因为她师从国粹一派吧,似乎除了这些,便没了别的乐趣。

然而她的白话文却是写的最好的,在白话文还没有走近女校的时候,她便开始倡导了,只是不擅长写白话诗。

性情简单直率,但却是出了名的胆小,每回召开校友会,或是爱国运动时,她总是热心肠的帮忙。

但若是要她出头,她是万万不肯的,就是写文章,也必然是要弄个笔名出来才好。

偏偏她写的白话文最多,记性又不好,所以写过之后,往往会记不清哪篇是自己写的,有时竟连有无写过文章都记忆都模糊了。

后来,便知道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原指的就是徐易之。

但在此之前,学生尚未觉醒之时,她原是最为激进的,可到了后面,她却是怎么也不愿意出头了,推辞也是千奇百怪。

但用的最频繁的还是,“我本就是惫懒至极的人,何必来烦我?”

同学多笑她行为怪癖,她也不解释,只照旧整理她的讲义,写她的文章,偶尔发发呆,仿佛蕴藏着无尽的心事。

只是楚如梅能懂她的心,两人常常一同商讨文学,特别是叔均先生当年留下的中古文学的讲义。

(四)

阮淑贞是个理性而可爱的人,在这些人中,她常常能够不跟风附和,有着自己的想法。

偏偏她又有着极强的领导能力,几乎学校的大部分学生爱国运动都是有她发起的,她的个浑身上下都充满着激情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