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做教育(130)
好在最后的演出还不错,她们那次特意请来了几位一直以来支持她们的教授,特别是给予她们文艺社帮助的顾教授、黎教授和施公。
当程芸饰演的刘兰芝控诉着自己的爱情的时候,那一刻,让人感觉,程芸在控诉着的千百年女性所承受的痛苦。
演出结束的时候,坐到台下,疯狂的鼓掌,眼中含泪,程芸饰演的刘兰芝简直是太棒了!
对于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于传统礼教的控诉,对于女性价值的思考……
“或许人生聚散离合总无常吧。”
两人躺在被窝里,说了很多许多的话,直到天蒙蒙亮时,两人才沉沉睡去。
如梅要离开之前,两人一同去了一趟絮芳的墓地,献上了一支花,看着荒村孤坟,免不了心中悲戚。
“絮芳,我要走了,以后便不能常来看你,你一向是最能容情的,必然是不会怪我的。”
两人祭拜了一回,方才慢慢的往回走,彼此相顾无言,心中颇有些不舍。
“到金陵了,别忘了给我写信,纵使我们身处南北,我们的情谊也不能就这样断绝。”
徐瑶拉着如梅的手,看着她,五年以来,她们一同走过了诸多,一起逃过课,一起进行过演讲,一起写过文章,一起伤春悲秋,一起探讨人生的价值……
这五年来,有着太多的喜怒哀乐,一朝别离,乱世之中,或许就是生离死别了。
在上火车前,徐瑶紧紧的抱住了如梅,在如梅的耳边说道:
“别忘了我!”
“嗯。”
送走絮芳后,徐瑶又接连送走了女校很多同学,大家都奔向了各自的归途。
而她的归途又在何方了?
晚间风起,徐瑶饮尽杯中只酒,看着窗外晚霞绚丽,有些微微愣神。
“徐小姐?”
徐瑶转过头,朝对面的商人微微颔首,眼眸轻起,淡妆轻抹,烟霞绚丽,朱唇微启,虽着素衣,难掩其风流。
“如此就说定了。”
“慕先生能够慷慨解囊,我等感激不尽。”
“哪里!哪里!能为华夏女性报刊事业的发展,做一些贡献,也是我的荣幸。”
彼此筹光交错之际,一切尽在不言中,离开时,笑意盈盈,目送着南方商人离开后,徐瑶送了一口气。
“可算是累死我了!这眉目传情,还真不少一般人能做的事。”
徐瑶伸了一个懒腰,揉了揉自己的肩膀,昭兰笑着道:
“可算是让这个冀州老板掏了腰包,要不然这几天可就白忙活了,说来还是你厉害,眉目传情间,对方就沦落了。”
“别打趣我了,他那是看上我了吗?是看上了我们能给他带来这个。”
徐瑶说着比划了一个吹银元的姿势,两人一面笑着一面谈论着最近报社的情况。
毕业后,昔日一同玩闹的同学各奔东西,回想起来,倒有些说不出的寂寥。
如梅回了金陵,如今在金陵第三女子师范任教,程芸去了浙江,钱韵去美国留学了。
留在燕京的,就她们几人,前些日子,阮淑贞也因为母亲重病,要回家侍疾,如此一来,老友零落了。
“等这批钱到账后,报纸也就可以开始办了,前些日子,程芸还写信来问了,她可巴不得给我们投稿了。”
昭兰笑着说,这是她们当初在学校时的心愿,就是要办一份女性的报刊。
徐瑶有着在《神州女报》做过多年编辑的经验,对于办报颇有心得,毕业离开女报的时候,被女报总编辑用高价挽留。
不过徐瑶一直期望能够办一份属于自己的报刊,《神州女报》内容终究还是限制颇多,限制了她很多想法。
所以一毕业,徐瑶便开始筹办这件事,不过办报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费了她不少心力。
她如今在北阳中学教书,任国文老师,女师大的同学毕业后,大半都选择了教育事业,毕竟当初在女师大学的就是这个。
燕京女子师范大学是在1922年成立的,正好是她们毕业的那年,说来算她们的幸运了,经历了女子师范升格为高等师范,再到现在的师范大学。
无疑,她们是幸运,既有幸受到诸如叔均先生、季舒先生,这样的国学大师的教导,又有幸能够接受到顾先生、钱先生这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
她们的思想正好处于新旧之间,这使得她们不同于女校之前毕业的那些学生,她们有着更为倔强的反抗精神。。
“她如今可算是清闲了,可是实现了当初的夙愿,教学、学术,我等可只有空羡慕的份。”
程芸在学校一直是领导者的角色,一毕业就回乡,本来她也是打算留下来的,但家中来信,要她回去,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