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做教育(136)
李昭兰说着还摇摇头,能让她摇头的可见也是个愁人的,徐瑶对于复古倒没有太多的反应,毕竟她自己也是复古派出生。
“他文章当真可与淑贞相比?”
“能不能和淑贞相比,我不知道,但反正比我强,他家世代耕读,也算是书香世家了,古文的功底自然是不错的。
这次来京,原本是要谋个职缺的,只是遇到些事情,职缺没谋成,自己也陷入了困顿,如今正靠着写稿子维持生计,颇有些困难。”
徐瑶闻言,思考片刻后,道:
“你既然觉得他合适,就让他来试试呗,只是得说清楚,我们报社的编辑薪水可是有限的。”
两人弄好后,第二日一早便让人将样报送到了印刷厂,才算了结了。
“一会儿去哪儿?”
“这会九点了,我十点还有两节课,得到学校去了。”
“既然这样,我就不约你了,正好我也好困,回去补会觉,下午我也有课。”
两人在街头各自别离,徐瑶叫了人力车,敢去了学校,正好碰到学生下课。
“老师好!”
正值十五六岁的孩子,下课后在走廊上说说笑笑的,忽然见到老师,一时间有些拘谨,想老师鞠躬问好后,匆匆的就跑了。
“同学们好。”
徐瑶点头还礼,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向她问好的学生,徐瑶一一笑着回应着,来到办公室,打算整理一下一会要讲课的讲义。
“易之,你不会昨晚又熬夜了吧?可要注意休息。”
徐瑶笑着感谢袁姐的关心,袁姐是教美术的,是教会女子大学毕业的,比她要大上个两岁。
“易之,你最近可要小心些。”
“怎么了?”
徐瑶整理着讲义,突然听袁姐这样说,好奇的看了说去。
袁姐故意压低声音说:
“我听说最近学校在严查,不让老师宣扬什么革命、民主的,你是国文老师,这方面可尤其要注意。”
徐瑶闻言,气笑了,这都什么和什么!
在如今这个社会激烈变化的年代,竟然想让学生安心的做木偶,这可能吗?
“可是,我们现在的政府不就是推翻清政府才成立的吗?这是什么?自己反自己?”
袁姐无奈的摇摇头,左顾右盼后,示意徐瑶别往下说了,徐瑶会意,长叹了一口气。
两人说了一会话,就到了上课的时候。
虽然伴随着白话文运动的兴起,小学的启蒙课本已经开始改用了白话文了,重新选用了白话文教材。
但高等学校的国文课本,仍旧以古文为主。
当初徐瑶第一次拿到国文课本时,心中也是一惊,这连篇累牍的古文,看着就挺让人头痛的。
这节课讲的是《战国策》中的《王斗说齐王》,徐瑶先让学生们自己梳理一遍文章的大意。
接着重点标出了几个文言字词,让学生着重注意一下。
因为时代的原因,徐瑶讲国文很少需要在文言字词上下功夫,主要是讲述这背后的思想性和文学性。
故事本身就是一个劝谏君王的故事,徐瑶从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着手,讲的并不复杂,一节课很快就过去了。
下课前,突然有一个同学举手,
“老师,我们现在都已经是民国了,为什么还又必要学习这些劝谏君王的文章?”
徐瑶看着站起来义愤填膺的学生,她知道这些学生有不少都是爱国社团的,并且坚定的反对封建的。
对于国文课,这些人中有不少是不屑的,他们认为国文课本中有着的古文就是些糟粕。
“打倒孔家庙”这个呼号在青年学生中流传极广,导致很大一部分学生陷入了片面化的思维误区。
“这位同学问的很好,请坐,老师相信不少同学也和这位同学一样有着相同的疑问吧。”
徐瑶其实一直想找个机会来好好讲一下这个问题的,看着这群可爱的学生她想到了当初的自己。
“我想问问同学们,你们以为华夏文化如何?”
“这……”
徐瑶的这个问题一下子就让人愣住了,在这个传统与变革激荡的时代,身为学生的他们还未曾真正思考过这个问题。
“老师以为,华夏文化和西方文化是不一样的,我们的仁义礼智信,就是融入我们文化身处最美好的东西。
今天西方讲民主,可我们之间的文化中难道就没有了吗?民生,这种思想在我们的文化中流传了千年。
以民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思想一直在流传着,同学们,别忘了,我们的文化曾经引领过世界的潮流。
大汉的气度,盛唐的繁华,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岂能一言以蔽之。
或许在漫长的岁月中,或许我们曾失路迷途,今日的华夏是还不够强大,但若因此就自卑舍弃了自己的文化便是真正的不值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