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民国做教育(86)
讲述的就是一位年轻的女性,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背景下,嫁给了士绅家族的出生的丈夫。
外人看起来男才女貌的美满婚姻,背后隐藏的却是家庭暴力,丈夫的肆意虐待,夫家的仇视。
这位女性回到家里诉苦时,母亲虽然心疼,却只告诉她,需要忍耐,婚姻就是这样,打打闹闹最后就好了。
女子在娘家并未得到安慰,只有沉默着接受的这一切。
而她的新婚丈夫在婚后不久就开始逛妓院,夜不归宿,她不过略劝了几句,便换来了拳打脚踢。
女子不敢反抗,她是富家的妇人,外人看来体面的生活下,却是一团乱麻。
女子的丈夫是商人,外出经商的过程中,失去了踪迹,而女子实在是不堪家庭的折磨,最终选择了离家出走。
离家出走后的女子去了摩登上海,最开始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写作能力,实现了经济的独立,并找寻到了自己的价值。
徐瑶原本的设定是女子最后饥寒交迫而死,可是程芸看过之后,觉得结局太悲,不适合现在这个唤醒女性意识的时代。
悲剧的话可能会阻碍不少女性走出家门的勇气,那么和传统的教化小说就没什么区别了。
在程芸的建议下,徐瑶修改了文章的结局,改为女子走出家门后,得到了新生。
这篇文章应该算是徐瑶和程芸合作完成的,两人最后将写好的文章拿给了顾教授看,顾教授对两人给予了鼓励。
“你要不要给柳先生看一下?”
程芸提议道,徐瑶是柳叔均的弟子这件事就不是秘密,平日里徐瑶古文学的课业也比她们要多上许多。
徐瑶摇摇头,拒绝了。
“柳先生可是你的先生,你写白话文,先生真的不会反对吗?”
程芸还是替徐瑶忐忑,毕竟柳叔均先生可是有名的复古派,这亲传弟子写白话文,不相当于改换门庭吗?
“先生不会计较这些的。”
徐瑶太清楚老师的文学观点了,老师致力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但并不反对白话文运动,同样是为了这个国家,只是各自选择的手段不同罢了。
两人最后将这篇《雀翎》投在了女报,女报再次刊登了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最后是经过程芸晕色过的,所以文字比上次《窒息》要优美许多。
里面甚至还穿插这不少小诗和判词,文风也比较偏向传统的古典小说,大大增加了这篇文章的可读性。
果然这篇《雀翎》影响远远超过了上次的《窒息》,同样是写压迫,但《雀翎》结局是喜剧,极大的迎合了女性解放的风潮,鼓舞着女性走出家门去追寻自由。
徐瑶发现最近黄絮芳一直愁眉苦脸的,在她的追问之下,才知道原来黄絮芳被家中逼婚了。
黄絮芳在来燕京上学前,曾与一位吴姓男子定了亲,近来燕京因为出走的娜拉,已经出现了不少女性离家出走的事件了。
家中恐絮芳受这种思潮的影响,做出什么伤风败俗的事,故而一直催促着絮芳早日归家,甚至还写信到了学校。
小姐妹们纷纷为絮芳出主意,昭兰受娜拉的影响,认为就该反抗才是,鼓励絮芳做华夏版的娜拉。
不少同学也鼓励絮芳勇敢的出走,进行坚决的反抗,她们已经是接受过新文化熏陶的新青年,不能就这样屈服。
絮芳看到了皱着眉一直不语的徐瑶,想知道她有这么办法没有,毕竟徐瑶一向古灵精怪的。
“絮芳,这事我没办法给你任何有用的建议,因为我不知道你的家庭环境到底如何。
我只能说,如果是我的话,我应该不会反抗的如此激烈,我还只是个学生,没有自食其力的能力,如果真的离家出走了,该怎么生活?”
絮芳陷入了沉默,她没想那么多,她就是觉得兄嫂挺多事的,当初为了能够来燕京上学,她答应了兄嫂给她定的一桩婚事。
但如今她好不容易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这个这个时候让她放弃学业,她如何能甘心?
“那你呢?你为什么会离家出走?”
徐瑶一下子愣住了,在给絮芳建议的时候,她更多的考虑是如何活下去的问题,她必须对她的建议负责。
“为了自由。”
“既然你自己都可以为了自由而出走,为什么你要反对我?”
“絮芳,我当时是因为对这个时代不够了解,若我了解这个时代,我必然是不敢轻易出走的。”
徐瑶解释着,但说出的理由明显不具备说服力,徐瑶之前有多激进,她们都是有目共睹的。
就在一年前,她还在鼓励她们追寻自由和独立,而短短不过一年,思想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她要她们三思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