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才不会喜欢他(139)
多日的猜想得到验证,同学们坐立难安,情绪越来越来躁动,教室又恢复了刚才的喧哗。
“不加分?那我们只剩两条路,自招或进集训保送。”
“自招这事,我听前两届说,局限性很大。”
“而且就算拿了国家一等奖,还得进集训才能保送。”
“还有,众所周知,集训的名额那么少,能轮得上我们吗.”
“别说了,生不逢时啊……”
这条爆炸性消息,火烧燎原,传遍整座学校,竞赛班变得人心惶惶。
和其他同学不同,简宁谈不上愤懑,她托着脑袋,有些动摇,自己对竞赛本来就没什么把握,如今加分政策全部取消,更让她没底。
她又看了看旁边气定神闲的陶江,他的指间转着一支笔,目视前方,不知在想什么。
整间教室,只有他最坦然,任别人怨天怨地,他自岿然不动。
简宁以前问过陶江的目标,他说他争取保送,再不济拿个国家奖,还有加分。
可是现在,他的后路被无情砍断,也就是说,如果陶江还想保送,只能进不能退。
有去路,无退路,有退路,是绝路。
姜老师站在讲台上没出声,看台下的学生们发牢骚,她没制止,渐渐地,聊够了,教室里安静下来。
“其实前几年有一项决策更果决,你们也应该听说过。”
“那一年,国家奖由保送变成梯度加分,省级奖由加分变成不加分,和那次相比,这次就是小巫见大巫。”
姜老师试图用轻松的语气化解新政策对他们的伤害。
“和你们一样,那届学生都乱了阵脚,所有计划全部作废,坚定走竞赛这条路的同学几乎都犹豫了,说到底,他们来参加竞赛的理由也和你们一样,奔着保送和加分。”
“那场动荡之后,去留成了他们的难题,但最后还是有不少同学退出了竞赛班。”
说到这,姜老师叹了口气。
“没关系,我理解他们,也理解你们,毕竟是不可控的因素,难免遗憾。高一升高二的时候,因为同学去学文,我们物竞一班走了很多同学,这次的政策一出,肯定也会有不少同学离开。”
姜老师语重心长地说:“竞赛是一个筛选的过程,虽然这样讲有些残酷,但我想告诉你们,时代是不停向前翻涌的浪潮,大浪淘沙,潮水退去,最后留在沙滩上的,是一开始就牢牢深扎的金子。”
教室里静悄悄的,仔细听的话,还能听到黑板上方的钟表秒针滴滴答答行走的声音。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待在同一片海域,你们可以是珍珠,可以是贝壳,即便是渺小的沙砾,也有属于自己的沙滩。”
“竞赛不是唯一的道路,你们还有高考,还有其他重要的事,人生就是这样,条条大路通罗马,人生的魅力也在于此。”
姜老师将耳侧的头发撩后,看着台下的青涩脸庞,认真地说:“所以,想留下的同学,谢谢你们坚持下来,想离开的同学们,我也祝你们前程似锦。”
说完这些,她又笑了,话锋一转,开玩笑似的:“不过,在此之前,今天的课要先上完,说不定,是很多的同学的最后一节物竞课。”
仍是静默,整节课下来,老师讲得艰难,同学们听得心不在焉,这是有史以来,唉声叹气最多的一节课。
竞赛像一场豪赌,他们用宝贵的时间准备这场赌局,没开骰蛊之前,谁都不知道结局,然而开盘只有一瞬,一瞬定输赢,赢家凤毛麟角,也是因为这样的不确定性,下注的时候,许多人退步抽身,转身去了下一场高考局。
简宁想了很久,其实这个念头在她脑海里浮现过不止一次,但每次都被她按了下来。
她想退出竞赛班。
是的,她想退出竞赛班。
这个决定意味着,她过去将近一年半花在物竞上的时间都打了水漂,其次,她和陶江的相处时间又打了折扣。
之前出于种种不舍,她总是说服自己留在这里。
新政策一出,这个念头又冒了出来。
这一次,简宁没有自欺欺人。
如果说,从前她还留有幻想,那么今天老师的一番话,无疑是让她头顶上方悬着的刀,又近了一寸。
她深知自己的水平,一开始被杨老师蛊惑,半推半就地来了这里,后来有陶江的帮助,给了她错觉,以为自己真的那么厉害。
只有她知道,这一切不过是镜花水月。
现实像一把导火索,将她的幻想烧了个干净。
已经下定决心,简宁放松下来,课也不听了,她正儿八经地打量了一番这间教室。
从物理竞赛开班以来,物竞班的教室就坐落于教学楼二层,可以说,行知中学的物竞班开设了多久,这间教室就存在了多久,这么多年过去了,它从未换过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