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青云路(14)
听他道明来意,宋恂好笑地问:“你们队里开会,让我去干什么?”
贾红梅也说:“对呀,铁奎,小宋刚来,又不是队里的干部,你叫错人了吧?”
“错不了,找的就是新来的小宋同志。”郑铁奎是个大嗓门,一开口就自带回音,“队长叔让我来的,队委中午要开会,还是商量那个养猪场的事。”
听说是为了养猪场,贾红梅立马重视起来,“小宋,养猪场的事是大事,你还是去看看吧!”
宋恂本就不乐意在办公室干坐着,顺势端上茶缸,揣上一张刚看过的报纸,就跟着民兵排长出门了。
望着两人的背影在门口消失,杜三泰翻着他的三白眼,酸溜溜道:“省城来的就是不一样,才来一天就能去大队部开会了。”
大队部在社员心中的地位特殊,能去那边开会的,都是村里有话语权的人。
要是有机会选择,他情愿用渔业公司的工作换一个生产队的小队长当当。
吴科学最烦说话阴阳怪气的,不客气道:“我也是省城来的,项队长怎么没找我呢?人家那是看重宋恂的本事了。”
“他不就是船厂的技术员嘛,我们队里也有自己的修船师傅,公社农机站里也有技术员。”
有啥了不起的。
“宋恂可不是普通技术员。”
杜三泰跷着二郎腿冷哼:“技术员还要分出三六九等呀!他要是真的厉害,自己怎么不说?”
吴科学不想刚来就跟同事拌嘴,便斜眼看他,眼里的意思很明显——就算他说了,你懂吗?
贾红梅重新拿起报纸,息事宁人道:“行了,介绍信我看了,小吴说的没错。队长让他去开会,肯定是有原因的,回头问问宋恂就是了。”
*
宋恂是干什么的,项英雄很清楚,但他为啥还要叫上人家来开会呢?
项队长是这么跟宋恂和其他干部解释的:“养猪咱们都会,但机械化养猪谁也没见过。小宋同志虽然不是搞农机的,但人家是鼓捣轮船的,比咱们有见识。”
六七个干部或坐,或站,或蹲着,手里捧着各自的干粮,一边开会,一边就把午饭解决了。
宋恂的待遇不错,跟郑铁奎和项队长坐到了一张条凳上,手里还被项队长塞了两个窝着咸鱼片的窝头。
因着早上听了严秋实那番话,他今天还特别留意了项队长。
看了半天也没发现他与其他农村干部有什么区别,怎么看都不像当过道士的。
思绪飘了一会儿,宋恂又将注意力放到正在讨论的养猪场上。
据说那位与他乘坐同一趟火车的省农机所宋专家,婉拒了几个社队的邀请,当天就按照县里的路线安排,去了东风公社考察。
不过,今天上午项队长得到消息,那边的考察结果并不理想。
“东风公社的条件跟咱们差不离。专家到底对哪里不满意呢?”项英雄被这事闹得吃饭都不香了,放下窝头说,“支书去公社打听情况了,但是在家的干部也不能干等着。小宋同志,你比我们都有见识,你说为了迎接考察,我们队里还需要做些什么准备?”
宋恂自打进来就在掂量这个养猪场的事,想法确实有一些,但他还得先确定几个细节。
“咱们队里现有养猪场占地多大?能养多少头猪?”
贫协主席于满仓是负责看管养猪场的,骄傲地答:“不到一亩地,养了三百多头。”
这个养猪规模,在他们这样的渔业大队绝对是蝎子粑粑独一份儿的!
“每头猪每天的食量是多少,您计算过吗?”
“你算是问对人了!”于满仓还真知道,“小猪仔一两斤吧,大的和哺乳的就说不准了,三斤五斤的都有。”
宋恂咽下一口窝头,给他们报数:“也就是说,想要达到万头养猪场的规模,光是土地,就要预留至少三十亩。猪饲料暂时按照每头猪三斤计算,每天至少要消耗三万斤。”
大队会计放下饭碗,拿起铅笔和笔记本唰唰记录下来,嘴上也不闲着。
“土地咱们有,北面有片盐碱地,种啥荒啥,正好拿来盖养猪场,四五十亩肯定有了。”
宋恂摇头:“三十亩是按照人工喂养计算的。既然要养上万头猪,总不能还依靠煮猪食,打猪草喂食。所以加工饲料的设备就是主要机械设备。”
于满仓呲着缺了半颗的门牙笑道:“这就是农机所要操心的事了,咱们又不懂。”
“但队里需要给机械设备预留位置。”宋恂拿出临出门时揣上的那张报纸,“这上面有一篇报道,介绍了湖南某机械厂生产的一款新型饲料粉碎机,每小时可以粉碎粗料六百斤。”
“假设养猪场是使用这种最新粉碎机的,以每天工作十二小时计算,至少需要五台这样的粉碎机才能满足上万头猪的饲料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