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青云路(570)
这会儿看到人也不由惊讶地跟项小羽嘀咕:“我还以为蔚然是个老太太呢!”
“你居然能通过文字看出她是女的?”这回换成项小羽讶然了,“我以为她是个老先生。”
廖习兰捂着嘴低声说:“听名字就是个女的嘛。”
项小羽:“……”
好像也对。
彭总编对于学生们的骚动不以为意,等教室里一点点安静下来,她便笑着开始了今天的讲座。
“我今天想跟大家探讨一下,在新的历史时期,新闻从业人员的着眼点到底应该放在哪里。新闻工作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这间教室里坐的大多数都是新闻系的同学,也有其他院系的学生混进来蹭讲座。
教室后面站了一大群人。
有个不知是哪个院系的学生,突然在后面插言问:“彭总编,听说今年省日报要在社会上招聘新闻记者了,是不是说明目前大学新闻专业培养出来的新闻记者,并不能胜任报社的日常工作?”
这话听起来就像是来砸场子的。
人家还没开讲呢,他就直接发问了,而且并没有得到彭总编的同意。
新闻系的学生们心里都有点膈应,纷纷回头寻找声音的源头。
彭总编笑着说:“看来这位同学不是省大新闻系的,也不了解咱们业内目前的情况。我们报社之所以会在社会上进行招聘,不是因为新闻专业的学生不能胜任,而是因为毕业生不够用。这位同学不是新闻系的,许是连一张报纸是怎样诞生的都不了解。等你明白了这些,也就能明白我们为什么要在社会上进行招聘了。这样吧,我请一位新闻系的同学,先为你简单介绍一下。”
彭蔚然在前排随手一点,“就第一排这位穿粉衬衫的女同学吧。”
穿粉衬衫的项小羽:“……”
第145章
这年头的新闻系毕业生分配, 主要有三个去处。
一是报社通讯社,二是杂志社,三是广播电台电视台。
作为时下服务人群最广、受众最多的新闻单位, 报社是最能消化高校毕业生的单位。
所以,各大高校新闻系的课程设置,更多的是为了给报社通讯社培养人才的。
在彭蔚然的印象里, 入学省大新闻系的第一年就有《报纸编辑工作》这门课。
她记得没错,不过, 77级学生入学后,课程做了调整, 这类实践课程被安排在了高年级。
大一新生开学两个月, 还只对报社的工作流程有个模糊的印象。
项小羽被彭总编点到名的时候, 心里先是一喜, 今天穿鲜亮的衣裳果然没错, 这不就被大佬注意到了嘛!
可是,听清对方的问题后, 她心里又有点紧张。
报社内部那些事,她其实也不太懂……
毕竟此前从没接触过相关工作嘛。
她先装模作样地抻着脖子在第一排来回打量两遍, 同时在心里快速打着腹稿。
像是确定了第一排只有她一个穿粉衬衫的女同学, 项小羽终于一脸淡定地站了起来。
她先跟彭蔚然做了自我介绍:“彭总编好, 我是77级新闻1班的项小羽。”
亮明身份还是很有必要的, 否则絮叨半天, 人家大佬还不知道她姓甚名谁呢。
彭蔚然颔首,做了一个请讲的手势。
项小羽接过话筒, 回身望了一眼教室后面黑压压的人群, 像是要寻找刚才提问的人。
“通过刚刚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 我可以确定, 你不但不了解新闻系和新闻行业,也对大学校园里的一些基本常识不甚清楚。”项小羽的声音通过喇叭传进所有人的耳中。
“前些年,我们省大新闻系,每年只招收五十名工农兵大学生。而且与其他很多专业一样,这些学生是由新闻系定向培养的,其中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学有所成后,需要回到家乡支援建设。能够留在省城,由学校统一分配工作单位的新闻专业毕业生并不多。除了省日报社,省城还有新华社分社等五六家报社,另外还有杂志社,出版社,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用人需求。所以,我们省大新闻系的毕业生是十分抢手的,根本不够分!”
她笑眯眯地望向坐在第一排角落的系主任问:“陈主任,我说的没错吧?”
系主任给她鼓了鼓掌。
项小羽冲着后面的人群说:“一张报纸是集体劳动的产物,这其中需要专业的新闻工作者、各单位的通讯员、作者、印刷厂的工人、邮电部门的报刊发行人员,以及广大读者的共同努力。而专业的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群众来信来稿,本报记者撰写拍摄的稿件,评论员撰写的文章,新华社发来的通讯稿,甚至是电视节目预告,都要由专门的编辑对接处理。像省日报社这样的大报社兴许还会设置检查组,对报纸的大样小样进行校对。报社里有这么大的工作量,新闻系的学生又供应不上,人家当然要在社会上招聘新闻工作者了!所以,刚刚那位同学所说的新闻系学生不能胜任报社工作的言论,纯属无稽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