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英叮嘱江建军千万不要乱说话,要谦虚一点,江建军这不学会了吗?跟谁说话都是这一套词。
大家伙心知肚明,江建军就是跟他们客气,他家孩子江延学习那么好,还能考不上大学?
“啧啧啧……人家江建军养了江延这个孩子算是养对了,这个孩子可不是一般的孩子,人家这孩子不但仁义还聪明有本事,江建军一家算是祖上冒青烟了。”
“我看也是,人家江建军一家都是福气的人,不像那个谁家……”
“嘘!别说了!当心惹祸。”
刘翠翠:“……”
其实他们不用说,刘翠翠心里也不好受,现在众人这么议论她,她心里更上火。
后悔药没处买呀!
刘翠翠后悔死了,这几年,没有一天她不后悔的,看到江延往江家拿回来的奖学金,她心里难受的要命,她当初咋就想不开呢?放着这个这么个宝贝疙瘩不要呢。
这些年江家的生意越做越好,再看看蒋老三一家日子过的一天不如一天。
分产到户之后,她不舍得往地里用肥料,所以收入越来越少,自己家的儿子都五岁了还不会走路,找了个老中医说这孩子小时候可能摔倒脑子。
到现在这孩子还往裤子里拉尿,可把刘翠翠愁死了,她记得江延小的时候,一岁就会走路,会说话,三岁的时候就能帮着她干活了,怎么轮到自己的孩子了,反倒成了这幅样子?
刘翠翠越想越窝火,还打了孩子几次,然而一点用都没有。
她儿子跟江延比,啥也不是。
有了这个认知之后,刘翠翠就更想把江延认回来,毕竟要是她的儿子不行,江延可以帮她养儿子,可是现在好像是她在做梦了。
江延现在已经长高了很多,现在妥妥的英俊少年,就像是从画上走下来的一样。
现在江延回家之后等待高考。
“江延!你回来了?”
“江延啥时候考试?”
村里人热情地跟他打招呼。
江延一一给他们回应。
现在江延不但个头高了,声音也改变了,对人也更有礼貌。
村民们见了他之后都有点走不动道,尤其是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见到他就会脸红,要不是现在江延年龄小,他们都撺掇着给他说媳妇。
要是哪家的闺女能嫁给江延,那真是八辈子修来的福气。
所以人们有事儿没事儿的就要跟江延说说话,甚至不少女孩儿都在村口等着他。
这部书里的女主赵晓凤也是这些女孩儿里其中的一个,赵晓凤比江延大两岁呢,早早地就相中了江延,所以经常的‘偶遇’他。
听见江延的声音,赵晓凤的脸颊就害羞的通红;“江延你放学了?”
江延:“……”
他这是看见了找小凤了,才想起来书里有那么一段,原身把赵晓凤拖进高粱地,强行做那事,结果还没等成功,就被赶来的村民抓了个正着,最后送去法办。
这也是原身自作自受的结果,但是现在的江延,有知识有文化,懂礼貌,自然不会做这种事,但是这个赵晓凤似乎对他格外的热情。
江延只是简单地跟她打了个招呼,然后就回自己家去了,看得出来赵晓凤十分的失望,红着眼圈走了。
这倒是怪了,自己这已是好像没有惹到她?
江延没有纠结这些问题,现在就是好好地考试,然后孝顺父母。
回到家之后,江建军和黄英小心翼翼的,生怕江延休息不好,还给江延煮鸡蛋吃,说鸡蛋要是两个,还要吃一碗面条。
江延只能按照标准吃。
吃完了之后江建军和黄英才能满意。
到了正式考试那天,江建军亲自赶着牛车把江延送到考场。
考试对江延来说,就跟平时做题没有什么两样。
考完试从里面出来之后,江建军都不敢问他考的好不好。
江延啥事儿没有,在家里帮着江建军干点活,做点小生意。
“爹,我跟你一起赶集吧?”
他说着开始帮着江建军收拾东西,江建军现在在集上买山货,江延想跟着一起去。
江建军:“哎呀,你可别跟着去,我一个人就够了,你可是读书人,读书人干这个干啥?”
他可不舍得让儿子上街跟他一起风吹日晒,再者说了,他觉得江延现在都是高中生,是文化人,不应该跟他一起干这样的事情。
江延:“读书人怎么了?上街做买卖就不行了吗?凭力气吃饭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江延说着开始往车上搬东西。
江建军弄了一辆小推车,江延帮他把山货装上去,父子两个一起去赶集。
距离他们父子两个第一次出摊,已经是好多年了,那时候江延还是一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