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从山上来(探案)(229)
“大师的意思,我应该去三危山走一遭?”
宋真清虽答应了原肃,但始终有些犹豫,她怕如在天灵山一般,韦无冕若是执意跟随,万一再遭遇危险又该如何?
德善大师似乎看穿了她所思所想,“阿弥陀佛”道:“不经世事苦,哪得福报来,劫数亦是新生,小施主心善,此行必有所得。”
宋真清咀嚼着这话里的意思,知德善大师说的是韦无冕被伤之事,难道此行西去,对韦无冕有好处?她咂摸寻思,一时模棱两可不知答案。
可除了韦无冕,金不换姜木子阿大阿二几人呢?
“友贵在知,便是去了繁华之地,也未必没有危险,去哪儿不重要,重要的是与谁同行。”
德善大师的声音又徐徐响在耳边,宋真清眼中一亮,若有所悟,对啊,难道去了京城,他们便诸事顺遂了么?
此时又听德善大师说道:“妙音空铃已毁,自此世间再无妙音空铃,想必小施主便是西去亦没有危险,且施主既不是原肃与崔小姐之女,便没了桎梏,这世道之大,人间不过百载,何不遵循自己心中所思所念,失也好得也罢,也不枉来这世间一遭。”
这话譬如清风,宋真清所有的疑虑都被一扫而空。
对啊,她一直的想法便是要走遍这一世的山川河流。
且她不但答应了原肃,她自己也想弄清那妙音空铃的秘密,所以,这三危山她必是要去的。
这般想毕,她心中亦有了打算,若是韦无冕几人执意相随,她自当与之风雨共担,同舟共济。
第112章
北风呼啸,寒冬凛冽,三九天里,连太阳都透着丝丝寒气,路上行人分外稀少。
在距兴隆郡尚有百里处的官道上,有一辆马车正踽踽独行。
马车外头坐着两个男人,其中一个浑身黑衣,身躯精瘦,面上不苟颜色,挥动鞭子的声音凌厉又精准。
而另一个虽裹着一身崭新的灰色夹袄,但却大敞着领口,任冷风吹进袄中,他却犹不觉得寒冷,此时他手中正抓着一只硕大的鸡腿,啃得不亦乐乎。
“阿大兄,换进来暖和暖和吧,”马车帘子掀起,年轻公子抖抖索索着从马车出来,招呼赶车的男人。
阿大头也未回,兀自赶车,“不了,前头就到客栈了。”
年轻公子搭眼朝前头瞧了瞧,不远处,在清冷的寒风里,正有一面高昂的旗子在随风飘扬。
渐行渐近里,“兴隆驿”几个大字赫然在望。
他一拍大腿,恍然若觉,“对对,地图上有标注,兴隆郡外百里有处驿站。”
他又抬头看了眼天色,“如今正是寒冬腊月,近来也无战事,我等普通人,驿站也是住得的。”
说着他又轻轻掀了帘子与马车内的人道:“清清,兴隆驿就在前头,我们今个便歇在此处罢。”
显然,这在兴隆郡外独行的马车不是宋真清一行又是谁?
距他们离开天灵山至今已有月余,从天灵山出发时尚是深秋,但这一路行来,已时至寒冬。
且越朝北走越是寒冷,虽乘了马车,但始终不耐如此冷峭,尤其是宋真清,她恨不得一日十二个时辰都躲在马车里。
但即便如此,她犹觉的浑身僵硬,于是遇城便歇,逢客栈便住,左右他们并不着急,何必匆忙赶路?
所以听闻前头便是驿站,宋真清没有丝毫犹豫便应了下来。
前世她是南方人,这一世亦在温暖的岭南长大,天可怜见的,她可真是耐不得冷。
姜木子亦是差不多情形,与宋真清相依相畏在棉被中,恨不得将头脸也裹起来。
金不换斜一眼两人,忍不住取笑,“这便受不住了,到了鸣沙郡该如何是好?鸣沙郡还要冷些。”
宋真清咯咯咬着牙齿,哼哼唧唧道:“等到鸣沙郡便该开春了,哪里还会这般冷。”
金不换勾了勾唇,抚摸着窝在自己怀中取暖的小金子,呵呵两声,“春寒料峭,到了你便知道了,鸣沙郡的风刀子能刮伤你们的脸。”
宋真清翻了个白眼,“等我到三危山交还了东西便窝在客栈不出门便是了。”
“清清说的是,”姜木子咬着冻的发抖的牙齿附和道。
金不换眼眸眨动,看着两人狼狈的样子幸灾乐祸的笑了起来。
宋真清见了金不换这模样,却是气不打一处来。
哼,她若是提早知道鸣沙郡这般冷,她才不冬日来此,这不是自讨苦吃嘛。
他们一行六人唯有金不换来过鸣沙郡,金大骗子明知这里冷得可冻掉人的耳朵,竟也不早些提醒她,害的她如今连被窝都不想出,又哪里能流连北地风光呢?
大骗子,混蛋,宋真清在心里早已将金不换骂上了几十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