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庶长子(140)+番外

第一天没把人等过来,第二天这兴奋劲儿就过去了,所以原本准备好的算学题目也没拿出来。

“你去户部的事情,老夫已经跟圣上提过了,当时太子也在场,安心准备殿试,到时候旨意就会下来。”

跟圣上说这事儿的时候,他也是觉得面上有光,自己看好的人,弟弟唯一的学生,在这一次会试当中一举拿下会元,他开这个口,也是满含着骄傲的。

“让师伯费心了,学生会好好准备殿试的。”

“你的能力老夫还是放心,也别太紧张,放轻松,只要正常发挥就没什么问题。”

当今最注重实干之人,这一点从他弟弟和太子的舅舅白石景两个人身上就能看出来。

同年的进士,一个是榜眼,另一个却是状元。

在这之后的仕途可就大相径庭了,自家弟弟在翰林那里就待了三年,之后便进了工部,一干就是许多年,已经是正三品的右侍郎了。

白石景一直待在翰林院,如今才是从四品,而且从正五品升至从四品还是沾了太子的光。

沈涛不是觉得翰林院不好,那地方清贵,专心做学问的人去那地方待着再合适不过了,只不过若想干实事儿,翰林院就不能呆了。

当今注重实干,对有实干之人颇为善待,仕途上的升迁就很能体现这一点。

想来魏时的状元之位,三元之名,当今是不会刻意卡着不给的。

想要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不过魏时好歹也有过多次大考的经历,自认为就算是紧张些,到时候也是可以发挥出水平来的。

殿试跟会试放榜隔了不过六日,时间还是挺短暂的,魏时除了练习策问之外,也有关注这一届榜上有名的同年。

朝廷的邸报上,这些都有刊登,再夹杂一些民间的小道消息,七七八八也就凑全了这些贡生们的生平事迹。

国子监这边,前十名就考进去两个人,一个是他,另一个就是纪风锦。

第二名和第三名全都是出自白鹿书院,对于他们国子监来说,这一次还真挺险的,万一他要是在考场上出了什么情况,没发挥好,那这头两名可就全被白鹿书院的人给包揽了。

洪瑞只考到了第二十五名,原本他的水平跟纪风锦是不相上下的,这次应当是没有发挥好。

虽说不是一考定终生,可这样的考试,只要中了,那就没有重新再来的机会了。

所以真要是没能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来,还真是挺遗憾的。

依照往年的惯例,殿试最终出来的名次跟会试可能会有小幅度的调动,但大体上名次是不变的。

在忐忑和激动的等待中,终于到了殿试的日子。

第73章 一更

进宫的各项礼仪,魏时在自家府上,就已经提前学过了,不过在殿试正式开始之前,九十六名贡士都被领着教了一遍规矩。

作为会元,魏时是站在最前头的,正式开考之后,并不见皇上,几位主考官倒是站在一边,魏时的座位也是最靠前最中间的位置。

最前面这一列,便是此次会试的前十名,左右两边都是魏时不认识的人,应该就是白鹿书院的两位同年了,看上去也是还是挺年轻的,也就是二十岁左右的样子,这些座次就是按照成绩来排的。

想来就算是不看书案上贴着谁的名字,习惯这样排序的人,也可以轻而易举的推算出考生在会试当中的名次来。

殿试是只考策问,所以不管是试卷,还是官方提供的纸张,加起来都不是很多,不像之前会试的时候,量太多了,需要仔细记住顺序,免得到时候慌里慌张的把顺序给放错了。

殿试的题目跟会试的大气磅礴比起来,要‘小’很多,让贡士们做这样的策问题目,应该说要更务实一些,更能够考察出水平来。

如果要管理一县之地,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这一批贡士虽然大部分都会进入东宫做属官,但是将来也是有可能被外放做父母官的。

不过俗话说的好,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尚未入仕途的贡士们,在此前的很多年都致力于读书考科举,就算有想要日后为一地百姓谋福的人,没入仕途之前就想这些,未免有些太早了。

最近这十几年来,在当今继位之后,策问题目可以说是五花八门,不管是教书先生,还是应考的学生,都根本就摸不着朝廷的脉络。

各个方面的都有,跟以往很大的不同就是不再拘泥于书本上的东西,不再辩证的问什么礼与法的关系,也不会问本朝哪位皇帝的政绩如何,避免了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出来。

策问题目出的都很切合实际,学生们私底下练习的时候,自然也就是偏这个方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