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朗日昭昭(106)

作者: 顾沉之 阅读记录

祝英离门最近, 闻声率先迈了进去。

见李昌烨撑着桌案双手扶额,眉头紧蹙着,脚边的茶盏摔得四分五裂, 茶水混合着残渣撒了一地。

祝英忙上前收了碎瓷片, 轻声道:“陛下, 是头又疼了吗要不要叫太医过来看看。”

李昌烨半晌没吭声,良久后方才幽幽开口道:“不必了,一时有些分神。”

他朝门外望了望,又说:“老师怎么还没过来?”

祝英掐算着时间,回道:“今日二十二内阁议会, 兴许事情还没谈完还需一会儿吧。”

李昌烨嗯了一声揉了揉额角,随口问道:“昌焕最近如何, 可有派人过去打探?”

“王爷素来勤勉,前段时间虽是害了风寒但课业却一日都不曾耽搁, 听闻武安侯要动身离京了,骑射每日练习的时间还比以往多了些。”

“生了病就要多注意休养,侍奉在身边的人怎么也不说提醒着点!”

祝英道:“兴许是王爷自己的意思, 不过王爷近来侍奉在身边做事的人的确是有些不足,多数都在忙着同靖和伯女儿定亲的事情。”

闻言,李昌烨沉默了片刻。

“太后的吩咐?”

祝英点点头:“太后娘娘的意思是, 这门婚事越来结成的越好。”

李昌烨冷哼一声, “她倒是一刻也等不了了。”

祝英没再接话。

殿内燃着的香炉悠悠散着清香, 是太医院新制的, 里面加了草药说是有安抚情绪的作用。

不知是药效作用还是其他,竟也觉得方才身上那股焦躁的感觉一点点降了下来。

他接过祝英重新递来的茶盏,道:“庆焰军一早就集结完毕,武安侯他准备什么时候动身?”

“应该就这两天了,昨夜臣偶遇侯爷,他说他还有些私事没处理完。”

李昌烨刚想开口询问,便听见院外传来声音。

祝英也一同抬头向外看,不一会儿一个穿着绯红官服的,仙风道骨的人出现在院中。

“陛下,曾大人来了。”

李昌烨起身相迎,待曾玉堂进来行了君臣礼后,他又向自己的老师行了师生礼。

“内阁议事迟了些,让陛下久等了。”

“无妨,朕也没什么别的事,老师快请坐。”

曾玉堂在左侧的圆椅上落座后,问道:“不知陛下今日唤臣过来所谓何事?”

李昌烨将身边的几本书册递给曾玉堂,

“老师请看,这个是这段时间经吏部调任的所有官员名单和职位。另一本是隆德十七年会试中谢延卿所做的文章。”

曾玉堂仔细的翻阅着,说:“吏部这份名单内阁之前已经过目了,朝野上下虽是对此事微词过多,但依我之见这件事办的不错。朝中有能之人不在少数,但也要将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才行,此番每个人的职位调动都能扬长避短,可见吏部这次的确是思虑周全。”

李昌烨点点头,又试探着问道:“除此之外,老师可还有什么发现?”

曾玉堂合住了书册,正视着他说:“陛下既然这么问,想必一早就知道些什么。”

李昌烨笑了笑:“果然什么都逃不过老师您的眼睛。”

曾玉堂翻开谢延卿那张当年被评为一甲第二名的文章,说:“陛下可能不知,隆德十七年那场会试臣也在场,也是这张考卷,当时钟阁老还曾给在场的所有人一一欣赏,他老人家说这个孩子是经世治国之才,所想所行见解独到,若能加以培养日后必然是要成就一番事业。”

李昌烨追问道:“那后来呢?老师可有再关注过谢延卿?”

曾玉堂摇了摇头:“当时陛下也应该知道,因为推行丈田令改革一事,臣与阁老等人在朝中举步维艰,备受针对。那一批进士及第后,臣也分不出别的心思去看顾他们。再后来...就发生了麓安惨案。”

曾玉堂叹息着看向窗外,像是不忍回忆。

“麓安书院学生遗体从诏狱抬出来后,臣还去看了一眼,叫人替他们收了尸,都是有赤子之心的好儿郎,死后连牌位都不能供奉。”

提起往事,曾玉堂愁容满面。

他这一生上可教导天子,下可与流民同行。

在外人看来人生功德圆满,可只有他知道,他心中有愧。

愧对于没能照顾好当年于自己有提携之恩的钟阁老,愧对于麓安书院中无辜惨死的一众学生。

祝英见曾玉堂陷入哀思,上前几步打断道,“大人您喝茶。”

李昌烨想了想提出了心中疑惑,“麓安惨案里,谢延卿是唯一一个幸存的,后来他依附言阁老重回翰林院时,老师您可有再见过他?”

曾玉堂道:“远远地打过照面,未曾有交谈。”

李昌烨笑笑,说:“毕竟当时在人们眼中他辜负了钟阁老的教诲,行的是忘恩负义之举。”

“臣并不赞同这种说法,”曾玉堂道:“世人歌颂舍身取义的英雄,但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应当效仿英雄,古有勾践卧薪尝胆,韩信受□□之辱,倘若这些人都将生死置之度外又哪里来日后的百年功名。”

他抬手指了指书册上的几个名字,说:“这次的事闹得沸沸扬扬,主要就是在这份调任名单中有很多人曾是言阁老的门生,亦或者是太后提携过的人。所以很多人认为谢延卿是得了太后的授意趁职位之便,想要给这些人升官加爵,好日后太后所用。”

“这些传言臣也有所耳闻,如若不然都察院也不会递折子来弹劾吏部。”

曾玉堂捋了捋胡须,又道:“依臣之见,这调任倒像是给这些人一个机会。他们都是文官出身,是才华横溢的有能之人,此番调动至地方和应天府,除了能各发挥其所长更是能远离京城,免得日后受人利用误入歧途。”

李昌烨点点头,“一部分人明升暗降,一部分人调离京城,没有浪费任何一个人才,的确是思虑周全。”

“朝中之人多半身不由己,很多人都在苦苦寻求一个能不惹是非保全自己的办法。但陛下要知道,有心之人无论派遣到哪里都会千方百计的筹谋着回来。”

李昌烨叹了口气,道:“这也是朕今日叫老师过来的原因,都察院递折子弹劾这件事本身没有错,可朕担心有人借都察院之手想要搅浑这盆水。”

曾玉堂侧首看向皇帝,道:“陛下是担心太后娘娘那边?”

李昌烨摇了摇头,“这次的调任做的周全漂亮,太后又近来忙着筹备瑞王的婚事,一时之间应当发觉不了。”

曾玉堂轻笑了一下,说:“太后疑心重,当她到了用人之际时发觉身边的人利用不上,这事儿就已经骗不了她了。兴许一时气急,还要做出些出人意料的举动。”

提起言太后,李昌烨不由自主的皱起眉,“那老师觉得,这件事朕应当如何处理?”

“有心报国者,国也不该辜负于他。还望陛下寻个合适的机会,也叫谢延卿能摆拖太后娘娘的控制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