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回到九零,她在外科大佬圈火爆了(944)

“阑尾炎可大可小的。那尊佛不在普外去了肝胆外后忘了这個吗?”

说陶智杰忽略阑尾炎的严重性是站不住脚的。人家真觉得这个病不是病的话,不会打这个电话给医院里普外最有名的腹腔镜专家了。

拿起外套,谭克林果断终结饭局走出门。

其他人见状均不吃饭了。听到谢同学的弟弟病了,这帮老师哪有心思再吃饭。施旭急急忙忙跑到柜台那边去结账。

好在两方人马吃饭的地点相距并不远。开个车,十分钟左右车程即到。

邱瑞云在酒店门口接人,见到他们一行走过来带路说:“现在孩子有些睡着。”

“睡着?”普外二的一帮人喊。

患者睡着不见的是好事。有些患者病情加重了,快休克了一样叫做看起来“睡着”了好不好。

谭克林走到前面去了。

普外二这帮人走路是像飓风,邱瑞云小跑步追到前面去帮他们打开包厢门。

门声一响,坐着的孙蓉芳和吴丽璇回过头去。

吴丽璇之前并不知道在场医生有打电话通知谁来,见到来人缩下脖子。

“是谁?”孙蓉芳问干女儿,只见干女儿这表情怪怪的。

吴丽璇面上堆了堆干巴巴的笑。她发小在医院里被人叫做牛气的地方在于,能师从一帮脾气古怪技术厉害的老师。不管谭克林或是陶智杰这些人都是不好相处的老师。只有她发小做到了能和这些老师关系个个甚好,简直是绝了好不好。因为这些老师之间并不算是和睦。

干女儿暂不说话,孙蓉芳只得自己再观察,见走在最前面有一双单眼皮眼睛特别醒目的男人直接走到了她儿子边上,立马醒悟到这人一样是个医生。

“他是谭医生,也是莹莹的老师。”吴丽璇给干妈介绍。画外音是若不是谢婉莹同学的关系,这位扑克脸谭老师百分百不会愿意出现在这里。

是听见了旁边两个女的对话,谭克林眼角锋芒的一束光锐利地扫射过去:吴丽璇他认得,另一个女人是?

“是小谢同学的妈妈。”孙玉波他们这帮新来的赶紧抓住机会打量谢妈妈。本来,他们计划好的,等谢同学来吃普外二饭局时找个机会和谢妈妈会个面。

对谢妈妈的好奇心,人人有之,他们普外二不例外的。

第2151章 什么情况

孩子躺在沙发上。

这谢妈妈表现的很冷静,有一丝丝专业的味儿。

谭克林似乎可以明白到自己的学生有时候那种太超然的冰冷思维是从哪儿来的了。

回头,先看病人要紧。

这一看,是令人诧异,感觉有点儿忽然转向两个世界的画面感。

怎么说?这孩子妈妈显而易见遇到医生不会慌,不见得会怕。孩子姐姐是医学生,更不可能会怕。可这孩子怎么回事,全身抖抖抖的,抖个不停像秋风落叶,小鼻孔呼吸急促,面色发青发白,小手小脚冰凉。

刹那间,不留心的话,还以为这孩子体内的疾病严重到即将要休克了。

“他怕医生吗?”

听见新来的医生这句略带严肃的问话,孙蓉芳说:“我儿子是有点怕看医生。”

这哪儿是有点,是恐慌症了,典型的白大褂恐惧症了。

对此孙蓉芳不得不认。自己儿子是怕医院和看医生。这个可能要说到老谢家的环境因素了。谢爷爷谢奶奶对带孙女不感兴趣,对带孙子感兴趣。

小时候她女儿没跟过爷爷奶奶而是跟姥爷。她儿子相反,跟的爷爷奶奶。

孙爷爷是讲科学的,不会排斥医院医生。谢爷爷谢奶奶不是,觉得上医院是晦气。

医院死人是正常的,因为人病了要去医院看病,有些病治不了肯定死。谢爷爷谢奶奶只看到听到医院死人的一面,对医院治好病的另一面置若罔闻,认为不上医院就不会死,对医院排斥到极点。

当初她女儿选择读医学时,老谢家的人不喜欢,拼命反对也有这個潜在的原因在内。其他人认为家里出个大医生很了不起。老谢家的人并不这样认为,嗤之以鼻。

与其上医院,不如烧香拜佛求平安。每次有家里人生病,谢爷爷谢奶奶第一时间不是找医生而是去找算命的,摆摆风水。

如果真病到很重怎么办,总得看病吧。老谢家的人会找和他们一样会烧香拜佛的私人医生可以看病。这类医生小病是可以看的。大病的话,孙蓉芳想起了当年生病的谢家大姑姑。当初国内医疗技术是比较差,但不是做不了肿瘤手术。老谢家不知是不是为了省钱,没把这个大姑姑送到医院里治病,大姑姑在家里拖到死的。

这个事情,孙蓉芳是多年以后听老谢家的老邻居提起才知道,把她吓到不轻,无论如何把儿子带回自己带了。

文化水平低,固执,迷信,在老谢家两个长辈身上体现到淋漓尽致。孙蓉芳最怕自己老公被这种长辈洗脑。毕竟,老谢家不少人包括嫁过去的儿媳妇被这两个老人洗脑严重。说是让医院医生治病的话只会死的更快。

现在听现场的首都大医生提起,孙蓉芳恍然大悟。常人对医院和医生有种恐惧感源于对死亡的敬畏可以理解,但是恐惧过度是种疾病了。老谢家的人是集体得了严重的白大卦恐惧症这种精神类疾病。让谢爷爷谢奶奶到医院看病的话,保准和现在的谢佑天小朋友一样,在床上抖抖抖了。

第2152章 再来大佬

对付这种病人,首先要改变病人的认知。说来容易做起来特难。改变人的认知比用刀切个肿瘤难多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句话不是说着玩的。有的人至死不会改。

好在眼前的患者是位小朋友。小朋友的认知世界在这个年龄段未全面形成,可以想想法子纠正其认识引导回科学正轨。最重要的是,这种纠正对于孩子的病情治疗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个细致耐心的医生必须对此做出综合考虑。把更专业的专科医生叫到现场做病情判断,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

只要患者病情允许患者自己没失控到危急时刻,没人希望对患者来个五花大绑,对小孩子最好能哄即哄。若是情况比较危急了,需要考虑点其它措施。譬如打个安定可行不。大家想到这里时,门口响起了道说话声,对方仿佛洞察到在场人的想法着急喊话:“别硬逼孩子。”

这声音温温吞吞斯斯文文,捏着稍显别扭的中文口音,听来不像是本地人?

孙蓉芳随大众目光回头望,不知新来的客人是谁。

敞开的包厢门口出现那两位瘦瘦高高的男士,分别穿的深灰和黑色外套,宛如不速之客自己走进来,明显未提前告知过现场任何一个人。

孙玉波他们立马交头接耳:“谁通知儿科的?”

之前负责打电话叫人的邱瑞云澄清自己:“我没打电话给儿科,只打过电话给你们普外二。”

锅甩到普外二头上,孙玉波气炸:“你说我们做的?证据呢?我们有时间去做这种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