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7)

作者: 三六九龄 阅读记录

算完帐,卫景明摇头叹了口气:“不想,咱们家祖上又没有读书人,都是靠武艺挣军功吃饭的。”

卫景平觉得他大哥的神色有些异常,联想起那日他婶子苏氏说的“嫌王家大姑娘不识字”“明个儿还想娶个秀才家闺女”之类的话,猜他这是有喜欢的姑娘了,而卫景明喜欢的姑娘,八成是个认字的。

那姑娘家里头,闹不好是个读书的。

卫景明才因此不同意同不认字的王大姑娘的婚事。

是以卫景明才会在被他提问时下意识地说想读书,可能是心念一转,想着家里的情况,只能面对现实,违心地说他不想念书了。

好家伙,这么绕来绕去地绕了一圈,卫景平险些把自己给绕晕了。

得知了卫景明的心思,卫景平忽然心血来潮:找什么老师西席啊,不就认个字吗?自学,带着仨哥哥自学吧。

“哥,我认得一些字。”想了想,卫景平突然大放厥词。

经常和孟氏上街的时候路过小书摊,满眼的繁体字看着很晕,乍看一个都不认识,但多看两遍,多琢磨琢磨,渐渐的就和后世的简体字一一对上了,他这大半年已经认出三十多个繁体字了呢。

得益于上辈子学生时代的语文教育重视古文,卫景平浅浅地记住的一些经典句子,比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月之恒,如日之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等等,他几乎没费什么功夫,就把一些繁体字,从《诗经》上比照着后世的简体字认了下来。

倘若上点心,多找几本书每天琢磨,假以时日,卫景平觉得自己不用进私塾也能自学到认字的地步。

“老四,”卫景明赶紧伸出手摸了摸他的额头,微凉的,没发烧:“说说,你都认识什么字?”

“大哥,我认得字可就多了。”卫景平大言不惭地说道:“要不往后我教哥哥们认字吧?”

他知道自己的路子是个半吊子,可半吊子又怎样,那也比四个人都目不识丁要强得多。要知道,据说古代的文盲率高达百分之七八十,据他估算,上林县还要更高些,能识字就超越一大半的人了。

卫景明怔了怔,一下子站起来跑出去:“你等着,我去找本书来。”

不大一会儿,他从卫长海屋里头找出一本发黄的,几乎被经年的潮湿浸染得字迹模糊的书籍来,在卫景平眼前晃了晃道:“你认得这是什么书吗?”

卫景平拿起那书翻开来,他本以为这个朝代的书都是“之乎者也”的拗口的文言文,其实不是,很多本子都是用白话写成的,比如这……并不算话本,是一个粗糙版本的行军注意事项。

虽然有的字是他不认识的繁体字,但联系上下文,他还真能磕磕巴巴地看懂。

他把看到的内容跟卫景明说了:“怎样,我没蒙大哥吧,我就是认字。”

卫景明顿时眼含惊喜,搓着手道:“我们四儿竟识字啊……”

“我不光会认字,”卫景平决定再让这个惊喜更上一个台阶:“我还会写我自己的名字呢。”

“你写一个给我看。”卫景明不相信地看着弟弟。

卫景平折了一截树枝,在地上写下一个“卫”的繁体字,“衛”,“景平”两个字的繁体字和简体字一样,他在卫长海那里看到过。

卫景明一看四弟写字写的有模有样的,更惊讶了:“你在哪儿灌了一肚子墨水?”

卫景平自然不能告诉他自己是穿越过来的,高中三年为了拔高语文成绩死背了一堆文言文吧,支支吾吾地道:“我在爹那里看过就记住了。”

“四弟真是太聪明了。”卫景明再次感叹道。

有这么聪明的弟弟,难道文曲星投他们老卫家来了。

卫景明顿时觉得脸都大了,丢下卫景平就去找他爹卫长海:“爹,老四认字。”

他想说,老四习武不行,干脆送他去白鹭书院念书吧。

“啥?”卫长海拎着一把刀试了试:”……老四怎么了?”

“老四,能认字。”卫景明昂头说道。

“老四,能认字?”卫长海怔了一下又笑了。

长子沉默寡言,从来不在他面前说一句半句闲话的,卫长海突然觉得,卫景明这么说,是不是今天在较场上听了提起念书之类的话,起了心思。

卫景明给了他一个肯定的眼神。

“明哥儿,”卫长海叹了口气道:“咱们家祖坟上没那根蒿子杆,读书,读书那是要去考秀才考举人才能出头的。”

要是有钱,他比谁都想送儿子们去念书。卫长海何尝不知道,儿子们哪怕将来考武举、参军,肚子里有墨水,也比旁人容易捞到更高的军功、官阶,可问题是,他拿不出送儿子们去念书的钱。

卸甲归田时朝廷划分给他的田地,前年卖了60两银子,还有这些年抠搜出来的积蓄,减去老四生病花的银子,算来算去的,也还是60来两,全拿出去,也不够送四个儿子进私塾念几年书的。

何况,这钱他和孟氏本想着留给大儿子卫景明娶亲的,左右算着都不够宽裕,要是再送他们进私塾念书,只怕更没有人愿意嫁进来当长嫂了。

卫景明听了他爹的话,知道说不动卫长海,便打消了念头,默默地从堂屋退了出去。

旋即,他心中又有了一个主意。

“老四,明日,你能跟哥哥出去一趟吗?”折回来,卫景明又问卫景平。

“大哥,”卫景平迷惑地望着他:“去哪儿?”

总不能像卫景英一样,还带他进山去掏狼崽儿吧。

作者有话说:

平哥儿得意:繁体字也就四分之一门外语吧,我也就半吊子水平。

科举:小子,你想多了,有虐哭你的时候。

第6章 乡饮

◎“明天县太爷在孔庙请秀才公们吃饭,举办乡饮。”◎

“孔庙。”卫景明道。

孔庙。

“去……去孔庙做什么?”卫景平疑惑地问。

“明天县太爷在孔庙请秀才公们吃饭,举办乡饮。”卫景明言简意赅地道。

乡饮。

这不是卫景平第一次听到“乡饮”这件事,只是没有看见过,彼时他还不清楚,“乡饮”是和科举直接挂钩的一件事,就是说,在大徽朝,每逢科举大考选才之年,考生在通过院试以后和去省城乡试以前,地方官有义务请他们吃一顿饭,这顿饭叫作“乡饮”。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所以地方官至少要每三年举行一次乡饮。

大徽朝的科举程序大抵是这样的,读了书,头一次下场是参加在县城,由县太爷主持的县试,通过之后再打通关就是去府城参加府州官主持的府试,要是运气不错又晋级了,就能去省城参加省学政主持的院试,考过之后,榜上有名的,就是生员,民间俗称的秀才了。

在上林县这种地方,秀才是有一定的地位的,比如说每个月都能从官府领到2两银子,见了县太爷等地方官不用跪拜,不用服朝廷的徭役等等,总之,好处很多。

上一篇: 古早文女配改拿爽文剧本 下一篇: 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