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
中
小
二小姐知满知道小姐以前喜欢谢家后院的梅花树,特意在帮她做裙子时,将红梅纹样绣于长裙之上。
于是,百姓便根据她这裙子上的纹饰,将小姐换作“红梅仙子”或者“红梅夫人”。
大抵是小姐给了许多走投无路的人栖身之所,而她在外人面前不苟言笑,相当有神秘感,许多受过她恩惠的人,似乎都对她相当崇敬,甚至将她塑造得如同九天仙女一般。
*
日头逐渐西斜。
谢知秋感到屋中的光线变化,眯了下眼,抬起头来。
随着义军逐渐壮大,在义军管理范围内的地带越来越多,谢知秋肩上的担子也越来越重。
姜凌与萧寻光平日里以打仗为主,工匠技术的发展与培养则大多交给萧寻初与知满,而除此之外的士农商之策,几乎全部都要由谢知秋来处理,各种大事小事的大方向,更是不能不过她的手。
尽管最初,来到北地、协助义军是谢知秋本人做出的选择,不过他们在短短五年内便走到今天的地步,仍然让谢知秋本人都感到惊讶——
谢知秋望着眼前成山的文书,心知今日是不可能看完了,索性站起来,松了松肩膀,然后走到窗边,从楼台之上往外看——
窗外是热闹的人群。
哪怕天色已昏,即将入夜,街上仍无丝毫清冷的迹象,反而有不少白日干活的人下了工出来闲逛,街道愈发喧嚷。
食肆、布坊、茶馆、各色手艺人……
能想到的铺面应有尽有,若非当地人的衣着打扮与关内有区别显著,往来语言也是辛汉与各类民族语交杂,这等繁荣程度,几乎能让人误以为是梁城。
然而此地名为云城,在谢知秋与义军到来之前,不过是个北临十二州、时常受到辛国军队骚扰、人迹罕至的边陲小城。
原本,此地受到辛军频繁的入侵掳掠,当地民众不堪重负。
而驻扎在当地的朝廷兵马竟在对阵辛国骑兵时竟落荒而逃,导致此地治安大为减退,更为混乱没落。
附近百里之内田地荒芜,家家户户被洗劫一空,没有任何行业在这里有机会发展,甚至到了连土生土长扎根于此的乡民都不得不离家背井、另寻出路的地步。
义军到来以后,凭借着火器彻底赶走了辛军。
他们发现当地的朝廷驻军已经弃城而逃,方国将领被辛军打得心生胆怯,不敢再靠近此地,亦不敢将云城已失之事向朝廷汇报,于是这里成了实际上的无主之处。
义军起先只是派人镇守此地,伪装成本地人组成的民兵,保护尚未离开的百姓安全,也防止辛国继续进军,占领云城。
但后来,经过多方考察与评估后,义军将此处定为自己的主要根据地,并在这里扎根发展。
第一百九十三章
一句将云城当作根据地, 说来简单,其中经了多少周折,唯有谢知秋与一路陪她走来的义军自己清楚。
在来到云城之前, 义军与过去一样, 只隐藏在民间,伺机而动。
萧寻光统帅的这支义军, 在民间自发组成的军队中算是规模大的, 但与朝廷军相比, 还远远不足。
谢知秋来到北地后,私底下协助义军、为其在战场上出谋划策,明面上则帮助父亲与知满重新经商。
谢望麟年事已高, 实则觉得女儿当个国子监祭酒已经十分光宗耀祖, 并不理解她的辞官之举。
奈何谢知秋心意已决,她还召集谢家全族开会,向族中长辈阐明了对辛国局势的担忧, 以及皇室故步自封的弊端。
谢家在梁城根基深厚,又是书香门第,十分看重朝中官职, 因此谢知秋辞官一举,并不在族中长辈预期之中。
好在族中长辈皆是明理之人,当年先帝欲杀萧斩石, 不少长辈都曾死谏保萧斩石,虽看重家族声誉名利, 但危机当前, 他们仍会将家国至于个人安危之上。
谢知秋出于保险起见考虑, 并未将自己与义军的联系全盘托出,但谢家从她话中, 能觉察到她去北地,必定是一桩极为冒险的事。
谢家商议数天,终究决定支持谢知秋。
于是族中安排转移老幼女眷前往安全之所,有官职的谢家人留在梁城,尽可能稳住朝廷。
知满主动要跟着姐姐走,谢望麟前思后想,终是放心不下两个女儿,况且谢知秋说皇室对她有所忌惮,留在梁城说不定有危险,于是他终于下定决心举家迁往北地。
北方少数民族众多,被关内称为蛮夷之地,谢望麟知道自己的文玩生意在这里定然是做不起来的,便将重心放到布坊上。
知满离开时,将梁城的绣坊都托到谢家长辈手中,同时也将一些熟练的绣娘从梁城带到了北地。
那些梁城长大的姑娘大多不愿离开,但包括知满最得力的帮手燕子在内,有相当一部分绣娘是绣坊过去接纳的无家可归的姑娘。
她们本就如浮萍无依,绣坊就是唯一的家,又受过谢家姐妹的恩情,得知两人要走,皆表示愿意跟随。
起先他们的落脚之地,是离义军较近,但受辛军影响较小的一些富裕大城,谢家表面上只是普通富商。
新的谢家绣坊办起来后,发生的事与梁城如出一辙。
方朝的棉花本就主要在边疆种植,他们搬到北地后,发现这一带十分适合种植棉花,棉花产量极高,成本比原来更为低廉。然而北方的纺织技术,却远远落后于南方之地。
两重缘由之下,价格低廉而绣工精美的谢家布坊一经问世,立即占领了北方数地的市场。
在义军的保护下,谢家立即聚敛了大量财富。
这些财产,再加上谢家从梁城带来的以前积累的资产,已经十分惊人。
谢知秋思考之后,将这笔钱用于购买金属和雇佣工匠,开始建设工坊。
这正是她当初想要说服皇上进行的义学与军事改革。
没有国家的支持,只凭谢家的财力,规模自然没有谢知秋原本期望的大,而且也来不及花大时间培养工匠,只能在匆匆教育之后,就立即将工匠投入生产突火.枪部件的进程中。
好在突火.枪图纸被拆分以后,工匠都只需要生产一个小部分,既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难度也不大。
兼之义军兵力有限,暂时如此,竟也勉强够用了。
大约就是在这个时期,方朝与辛国撕破了脸,开始打仗。
对方朝而言,现在绝不是打仗的好时机,可对谢知秋而言,这竟然成了不可思议的机会。
经过一年有余的筹备,义军手上已经有了足量的突火.枪。
以前义军只凭自己的力量抵御辛国的军队,现在朝廷与辛国起了正面冲突,压力就到了朝廷那边。
义军规模不大,与辛国军队正面交战不是良策,在谢知秋的指挥下,他们往往以偷袭和暗地里帮助朝廷军为主。
上一篇: 大将军的读书郎
下一篇: 咸鱼病弱过家家[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