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做田舍郎的日子(93)+番外
曹闻草草抹了把脸,给许多盐填了一碗瘦肉粥。
说起这事儿,许多盐不免楚起眉头 : “是啊,这些日子不得空,没如何在宅子里。前儿我问了门房,我们不在的时候也没几见他过来。”
“是不是出了什么事儿?”
听曹闻这话,许多盐拿着筷子的手一顿。
“说是窄巷子,出去有大荷塘,镇上也就水巷了。”
先前小荷花来了几回,也没细问过他究竟住哪儿。
两人推测了一番,猜想是住在水巷。
水巷一带都是些矮小陈旧的老房舍,三教九流居于此处,什么人都有。
饭后,天气凉爽,两人没套马车闷在车里头出去,而是步行出门,一路走到了水巷。
“大娘,这巷子里可住着个叫小荷花的孩子。”
许多盐在巷口遇见了个挽着菜篮似是要出门买菜的妇人,想来是这一带的住户。
他比了比自己的腿:“大概这么高。先时有乞讨过。”
被叫住的妇人看了两人一眼:“你们什么人啊?”
“是这样,我们是小荷花的远亲,听说她娘病了,乎肖带口信儿的人也没把位置说太清楚。只说住在水巷里。”
妇人闻言道:“小荷花是个孝顺的好孩子,她娘病了,那么大一点就出去讨生活,也实在可怜。”
“他娘是捎了口信儿让你们来接孩子的吧?说句不厚道的话,其实早该叫人把孩子送出去的,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孩子怎么受得了。小荷花他娘就是舍不得,硬捱了这么久,瞧孩子瘦的跟小猫儿一样。”
妇人念叨了一通,才朝前指了个方向。
“多谢。”
两人听闻孩子确实住在这边都有些高兴,但听其现状好似并不乐观又不免忧心,辞别了妇人连忙顺着路往前去。
“往后也无须再叫我前来了,这一趟一回的,看诊费用不结也就罢了,先时的药前也只结了一回。”
“陈大夫,我阿娘,阿娘什么时候好?”
“你娘的病是老毛病了,再怎么看大夫也就那模样,人都有那么一遭,用药也只不过是多吊两天。”
巷子细窄,仅够两个人通行,曹闻和许多盐一前一后过去,尚未到小荷花家门前,反倒是先听到了交谈声。
寻声过去,只见个头还不高点的小孩子一双眼睛通红,许是常哭,眼睛已经浮肿了,两只手紧紧抱着医药箱子,听到面前长绸男子的话,眼睛又更红了些。
“不过是个小孩子,大夫说话未免也太重了些!”
许多盐信步上前打断了大夫的话。
“我说话是直白了些,可这孤儿寡母的,是何病情我除了与这孩子说还能与谁说。早说了他早些准备,若是哪日人突然走了,岂不是更伤心。”
大夫没好气道:“这欠我许多费用未结,我还不能说两句了不成。”
“多少钱,我一并结给你。”
曹闻未与之争辩,径直掏出了钱袋子。
见是有人结账,大夫的脸色好看了许多。
“也不是我为难孩子,我这属实不过是小本生意,也得养家糊口。”
“你们是孩子的亲戚吧,早就该来瞧瞧了嘛。”
“阿盐阿闻哥哥。”
小荷花看着来者,因为哭过声原本就有点颤颤的,时下见着亲近的人,跑着过去扑到了许多盐的怀里。
许多盐矮身把小荷花抱了起来,从孩子手里接过医药箱子,转过去拿给一头的大夫。
“劳烦您跑一趟。”
大夫走后,曹闻点了一下小荷花红通通的鼻尖:“小哭包。”
小荷花吸了吸鼻子:“没有哭。”
“没有哭眼睛这么红?”
小荷花摇摇头: “今天都没有哭。”
话毕,他从许多盐的怀里滑了下去,一手拉着许多盐,一手拉着曹闻,要两人进屋里去喝点水。
小荷花家里情理之中的简陋,水巷有好的宅舍,但多是些老瓦房,年久失修漏雨是常态,很多甚至还不如村子里的茅草房。
一进门就闻到一股草药味道,让许多盐忽然便想起了以前的吕菱璧,家里也总是如此。
“哥哥坐。”
小荷花端了两条板凳出来,又取了块干净的布擦了擦凳子和放在小院子里的石桌,这才让两人坐下。
不一会儿,又突突突跑进屋里,再出来已经捧着两个碗和水壶出来了。
“小荷花,咳咳,你回来了么?”
屋里传来一阵咳嗽声,说话的声音甚是孱弱:“谁来了?”
“哥哥喝水。”
小荷花给两人倒好水后应答道: “是阿盐阿闻哥哥。”
屋里陷入了安静,一会儿后,门栏处竟然有个女子扶着门出来。
女子脸色蜡黄,唇色苍白,但依稀能辨认出算不得多大的年纪。
“阿娘,你怎么出来了!”
小荷花见状连忙去搀着人,虽然女子已经骨瘦如柴,但也不是个五岁孩子能搀扶住的,女子还是虚靠在门上,看着小荷花脸上有了些笑容。
曹闻和许多盐见状连忙起身:“打搅了。”
“不打搅,不打搅。咳咳,早听小荷花同我说了二位,合该好好谢谢二位老爷对小荷花的关照,只可惜我这身子咳咳咳 … …”
女子喘了两口气才接着道:“我这番蓬头垢面的,让二位老爷见笑了。”
“不妨事。”
许多盐道:“外头风大,娘子勿在风口上吹风费神,我们也就是来看看小荷花,既见他无事便好。”
女子又咳嗽了几声:“多谢老爷关切,若是不嫌屋子破陋,请屋里坐吧。”
曹闻和许多盐对视了一眼,还是进了屋去。
女子在椅子上坐下,拍了拍小荷花的手,支开了孩子去熬夜。
“小荷花每次去见了二位回来都会高兴一整天,他是个懂事听话的好孩子,我没让他过上什么好日子,反倒是要这么大点的孩子为着我伤心反来照顾我。”
“我这身子怕是撑不住多时了,前阵子给娘家捎了信儿去,好在是总算是有了回音。小荷花的舅舅肯把孩子接过去,孩子往后有口饭吃我便心满意足了。”
许多盐想起巷口妇人的话,这娘子身子这般也不是一日两日了,先时没给小荷花早做安排,而下才送去舅舅那儿,只怕原本也不是什么极好的去处。
为此他忍不住多嘴问了一句:“小荷花舅舅家里是何营生?”
“都是平头老百姓,料理着两亩地,勉强糊口。”
女子道:‘他舅舅家里孩子多,小荷花过去也不孤单,跟着哥哥姐姐学些活儿,再长几岁就好了。”
曹闻蹙起眉,地少孩子多,不见得是好事。
再者若是宽裕些多人家,也不至于妹妹病成这番模样也未有接济,只怕是自身难保。
“可是在丰垣镇下的乡里,我常年有跑生意,大多数地方都晓得,届时若是方便我可以送小荷花前去。”
女子勉强笑了一下:“不是在丰垣镇,是府城那边的一个乡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