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空间农女种田忙(420)

贾村长跟百总马志文介绍带来的人的身份,而这个自称是随船译员的渣洼泊国人一口生硬的东安府腔调,在官军们听来好像是听天书,不知道这人的这口腔调是跟什么老师学的,还得贾村长从旁再复述一遍。

一番比手划脚的自我介绍后,官军们总算弄清楚那五艘大楼船竟然真的是商船,从渣洼泊国经过一个月的海上航行,结果不幸遇到了海盗,好不容易逃生出来却迷失了方向,本来是想去东安府出售货物的这一下子搞不清楚自己在哪里了,加上船只受损需要维修,在看到这么大的河口湾后就情不自禁地进来,希望能遇到本地人请求些帮助。

得知船上满载货物,官军们顿时一阵意动,凉水镇将来要借着干流入海口的有利地位大发展的计划,驻守这里的官军都已经知晓,闲来无聊的时候也会猜测一二如何发展,就盼着哪天来艘大商船好好感受一下本地人的热情,没想到老天爷疼人,来了个大的。

“你们船上带了什么货?”马志文随口一问,在他的猜测里以为是那贵到天上去的香料。

“棉花。”这两个字这位译员发音很准确。

“棉花?做衣服的那个棉花?”马志文愣了一下,马上就有点不敢相信的重复问了一遍。

“是,棉花。”译员拉了拉自己华丽大褶子的衣领,“做衣服。”

“有多少?!”没想到会是这种紧缺货物,马志文下意识地放低了声音。

“五船。”

这意思好懂,五船都是棉花,马志文抬头看了一眼远处的五艘大楼船,不敢想象总共有多少棉花,反正他活到这岁数没听说更没见过这么大数量。

“一共多少棉花?多少斤?”马志文不知道该怎么比划,“你知道吧,我们本地人用的斤,你知道是多重吧?”

“知道,你们是一担一百斤。”绝对不能在重量和数量上造成误会,译员又发音准确了一回,“一万八千五百包,一包一百斤。”

“……天呐!”

消息太过惊人,就算马志文身经百战,这会儿也是真的有点反应不过来,好在他的素养也不是白来的,深吸口气,强行按捺住激动的心情,先冲贾村长使了个眼色,接着一胳臂抡过去,紧紧揽住译员的肩,三人一起往码头后面的营房走去。

“走走走,远道而来有缘相会一场就是兄弟,我们进屋坐下好好谈,好好谈!”

第923章 棉花在路上(六)

马志文拉着人走了,留下满地士兵们一脸难以克制的惊喜。

“我刚刚没听错吧?都是棉花?一万多包?!”

“一万八千五百包,快掐掐我,是不是这个数?!”

“等会儿等会儿,谁算数好的,一包一百斤,一万多包,一共是多少斤?”

“……十万多斤?”

“怎么可能这么少,不可能不可能,你算错了。”

“那你说多少?”

“我算不来嘛,但肯定不止十万。”

“你们傻不傻,这还好难算啊?一万多包,一包十斤就是十万多斤,一包百斤不就是一百多万斤。”

“一百多万?一万八千包,一百八十万斤?!”

“天呐!有这么多?”

“这得多少亩地才能种出这么多棉花来……”

“哇,这五艘船哪个国家来的,好厉害……”

士兵们算清了棉花的重量,纷纷转身眺望远处的五艘大楼船,充满了敬佩。

“这要是我们自己的棉农也能种出这么多棉花就好了。”

“想啥呢,要是有这本事,我们以往这么多年会年年挨冻,连件暖和棉衣都难得捞到一件?”

“所以我这不是希望嘛。”

“能种出这么多棉花肯定要很多地,几千亩吧,有这么多农田我们宁可都种粮食了,会种棉花吗?”

“那倒是,棉花又难伺候,有这么好的农田真不如种粮食。”

“嗐,瞎扯什么呢,别想那些以前的破事了,想想现在,一百多万斤棉花就在眼前,我们能得多少?”

“……诶?!”七嘴八舌议论个没完的众士兵们,不少人听到这一句提醒,眨眨眼睛,把思路拉回到眼下,眺望着大楼船,脸上慢慢浮起做梦一样的笑容,“诶嘿,说不定哦!有这可能诶!”

“这么大艘船在这里,我们做不了主,肯定要上报给擎少,一百八十多万斤棉花啊,我们柏家军上上下下多少口人,均摊到每个人头上我看都不够分。”总算是有算数比较好的人脑子清醒些,没跟大家一样兴奋过头。

“人家是来做生意,这么多棉花肯定要不少钱,就算我们想要,还得看我们大将军能不能挤出钱来买。”

“是啊,外国货不便宜,这么多棉花要是全买下来得要十几万两银子吧?”

“哇,这么贵?!”

“外国货哪有便宜的,我们以前在北边的时候,商人千里迢迢捎来的茶砖落地是什么价钱还记得不?这还是内地往边地运,大商船漂洋过海运点东西过来能便宜得了?”

“诶,是咧,以前咱们连粗茶沫沫都喝不起,来了这里起码吃饭喝茶不愁了。”

士兵们好一阵忆苦思甜,感慨了一番生活的不易,然后就有人看到他们百总马志文三人谈完出来了,看三人表情应该谈得不错,个个都笑容满面的,这让士兵们心里多了几分期望。

马志文看到手下士兵们都还在,招手喊过去,让他们即刻备船和淡水,送去那五艘大船上。

码头这里靠泊着一溜小船,都是贾村长来了之后,通过贾家村和贾记船行打下的路子,从外地船东手上买来的旧船,便宜能用,给士兵做日常水上训练。

第924章 棉花在路上(七)

有贾村长这种正儿八经的老师傅教,士兵们经过这几个月的密集训练,掌船的基本技巧是掌握了,就差经验的积累和掌船时的各种本能反应,这都是水磨功夫急不来了。

士兵们不光学会了划小船,连那艘斗艇他们也在贾村长的调教下学会了怎样合作启航,在湾内绕过几圈,但水平还不足以去海上实战,还得再练几个月估计才行。

但不管怎么样,这边不缺船用,更不缺干净的淡水,立刻就有士兵摇着小船回大营地所在的南岸装水,而那名服饰花里胡哨的译员则被请进了一间无人的营房暂时休息。

半个多时辰后,数艘小船载着装满了水胀鼓鼓的巨大羊皮水袋回来,接着贾村长也解开了他的小船的缆绳,译员从营房出来,加上百总马志文和两个亲兵,五人分乘两艘小船,一起驶向那五艘大楼船。

之前三人在营房里谈得很好,五艘船的棉花既然运来了那肯定是要卖掉的,买家来自哪里反倒不重要,出的起钱就行。

这么大宗的买卖,马志文要先呈文给柏擎,贾村长就不用顾虑那么多,他一个人就能做主,当场就问价,并表示他还能拉来大买家,马志文一听就知道这是要拉谁入伙,二麻镇四柳村的那位赫赫有名的女副村长祁可肯定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