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空间农女种田忙(832)

第1849章 回镇上开报馆(一)

综合平台的日产量惊人,八根桩腿有四根精准放在最佳位置上,前期试验的时候都采过油气,然后封掉三根,只留一根,不光能供千荷境,还能供千荷国使用,而且因为目前用量低,还不必全天满负荷运转,将平台自带的储油罐装满就能停机检修。QqXsΝεW.

除了这些,千荷境里的矿业机械都留了下来,原始森林里有丰富的矿产,这些机械可以不必大规模破坏地表植被而深入地下采矿,作业方式相对环保,也更隐蔽。

平台一搭,采矿和一连串下游产业通通都要跟上,不然油罐装满了没油桶分装、没地方转移,被迫停产的话,那就太浪费这么个大家伙了。

跟重工业相关的工厂必然是一步跨入油气电力时代,全部由副手们经营管理,藏在密林之中不让外人知道,祁可也在琢磨,等她攒够了隐匿符阵,把这些大工厂全部藏起来。

而那些因各种原因被抓来千荷国搞建设的大活人,他们能接触的大型机械,得从水力纺纱机和蒸汽机开始,必须要经历完整的工业发展过程,这才是独立自主的正常国家应走的路。

照临在正月三十日忙了整整一天后,能带走的油品全部运入千荷境,当晚,整个礁石滩收拾完毕,恢复到之前无人来的环境中,再把肩负各种任务的副手们留下,祁可与照临乘上飞行器返回凉水镇。

在过完年后,四柳村的两个替身演完乘船返程的戏,脱去伪装回归本职,基于惯性思维,没听到意外消息的话,祁可肯定是如期返回了镇上。

镇上也一切正常,没有发生需要祁可出面处理的事情,但回来后她也没什么休息时间,要准备报馆的开业。

所有稿件都由祁可一人主笔,好在目前是凉水月报,写稿压力不大,不过开业首版放什么内容,她得好好想想。

总结去年成绩,展望今年未来可以放到第二版,第一版肯定是朝廷和地方政策为主,但是两边都没政策给她写,这让祁可有点挠头。

朝廷邸报这东西,她一个底层女军户肯定是弄不到的,她敢开口借阅都算僭越,从邸报中摘抄出来的内容组成的小报才是私人之间可以传阅的东西,但这个也掌握在有限的少数人手中。

祁可不在这个少数人当中。

照临解决了这个问题。

派在东安府的百人密探小队真不是吃闲饭的,别说小报了,潜进衙门把邸报原文翻拍传回来都是小事一桩。

因为之前一直没有过办报馆的想法,所以邸报小报这些东西就没有收集过,好在衙门一定存着邸报,照临顺便给密探小队加了一个一旦有新邸报就及时翻拍传回的任务。

祁可拿着邸报潜心研读了好几天,对去年由朝廷下达的政治舆情总算有了个了解,总结下来就是全国多地爆发了暴乱,严重影响到了粮食生产,尤其是有名的鱼米之乡,是暴民抢夺粮食的重灾区,被抢走粮食的平民为了活命又加入了暴民的队伍中去抢别人。

第1850章 回镇上开报馆(二)

就连东安府所属的河阳州都不太平,发生了几次百姓暴乱的事,东临县有名的邻居四平县,县境上的临时军营还没有拆呢,至今仍有流民堵在那里,毗邻县境的村镇天天防着有流民从小道上溜进来烧杀抢掠。

这跟贾记船行从各地带回来的消息都对应得上,祁可偏安一隅日子逍遥自在,殊不知内地各州已经濒临四分五裂,只差各地军阀摆开兵马摇旗呐喊。

祁可从这些邸报中得到灵感,连着写了好几篇文章,一番修修改改之后,用于新闻的两个版面都有稿子了。

首版头条文章自然是直接点明国内局势,举例了几个伤亡惨重的暴乱事件,然后再回到河阳州和东安府东临县上来,凉水月报是地方小报嘛,说太多遥远外地的事,本地读者不会感同身受的。

第二版则细数凉水镇的优势,军队的地盘,就算要发生暴乱,在全国来算也肯定是最后一波,并且说明军队垮了才控制不住民众暴乱,否则有柏家军的地方,只管安居乐业。

写到自身相关的内容,祁可手中素材多多,轻轻松松铺满第二版。

后面的第三和第四版就更不用她操心了,广告模版和小说稿子都是现成的,最多就是被催稿时比较痛苦,新闻稿和小说稿的思路不一样,来回切换费脑子。

照临拿到稿子却没急着让报馆开业,她们回来得就晚,已经赶不上月初发刊了,干脆放到每月最后一天发行,中间这大半个月的时间拿来做宣传,若是这段时间有新的邸报,祁可还能再写几篇稿子补充一下版面。

报馆的消息一出,感兴趣的人果然多,除了本地百姓和商旅,就连百户所都派人来问月报主要是什么内容,当听闻以邸报内容为主时,都称赞祁可路子广,然后办个全年订报的业务,并且一订就是好几份,说要放在所内各处让大家都能随便看。

同时,大张旗鼓做内部装潢的报馆,也成了百姓日常围观的好去处。

青砖为主体的三层小楼,是跟着镇子大建设的时候一起建起来的,只是以往大门紧闭,也没任何招牌,没人知道这房子是干什么用的。

类似的房子在整个新建的凉水镇上到处都是,但都归在祁可名下,没有对外招商出租或出售,只用来方便她自己想办什么事时有现成的房子用。

报馆主体是前后两栋夹一个中庭,正好前面一栋当业务部,后面一栋当印刷部,由副手们守得固若金汤,每一期报纸上市前,不会有外人提前知道内容,连标题都别想知道一个字。

目前镇上人口还是少,不需要报童,报纸的零售直接在报馆门口支个摊就行,一个月就发行一次的月报,铺不了大摊子。QqXsΝεW.

别人看八卦,在镇上活动的商人却是嗅觉灵敏,明知报馆还在装潢,不嫌里面灰大,仍然进去询问登广告是怎么个登法,收费多少,然后取一张广告收费明细走人,等过几天再来就是拿钱来登广告了。

第1851章 回镇上开报馆(三)

距离月底一天天临近的时候,祁可还真收到了来自东安府密探小队传来的最新一份的邸报,依然没什么好消息,天灾好像又降临了,北方可能闹春旱,南方可能闹春涝。

时隔几年,又来了,北旱南涝,泾渭分明,这叫什么事儿。

祁可迅速地写了两篇稿子,挤进了第一版里,省得首版只有个头条文章太单薄。

电脑排版,各种字号及加粗斜体的铜活字应有尽有,定版后迅速印刷。

二月末的倒数第二天,上午吉时,祁可盛装打扮,从里面走出来揭下招牌上的红绸,点燃一挂长长的响鞭,凉水报馆开门营业。

转眼次日清晨,卖报的摊子在大门口支开,百户所订阅的那几份已经装在大号牛皮纸信封里,交由邮局的残疾士兵邮递员摇着助残车送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