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222)

作者:丁珰 阅读记录

刘彻:呵呵,未战先降是吧?行啊,那就听听看,看看这晚唐还有啥臭名昭著不可理喻的事吧。

“在谈妥投降项目、并且签下了招降书之后,双方都很满意,唐军阵营举办了酒宴,招待黄巢的使者。宴会进行顺利,气氛融洽。可偏偏,就是这顿宴会,改变了一切。”

说到这里,李晓诗跟着低迷了一整场的情绪终于重新有些回缓的趋势,连语气里都带着些小小的激动,尾音上扬:“宴会上,当那首属于唐代官方宴会的必备曲目响起时,所有在场的唐军士兵都泪流满面,吓得黄巢的使者惊愕不已。”

“而就是在这场宴会过后,送走了黄巢的使者,宴会上的事也传遍了城中。不止将士们被感染,城中百姓们也都纷纷请愿,说要与大唐共进退、誓死对抗黄巢大军,请求和叛军作战,不要投降。最后,经过郑畋站出来主持,全军上下达成了空前的统一,一致决定誓死抵抗,决不投降。”

“而后来,由郑畋率领、联合起来的唐军,也不负众望,终于大败黄巢起义军。”

“此一战一扫唐朝内部面对黄巢军队时的颓靡事态、用这场胜利告诉了所有唐军:黄巢并不是不可战胜的。节节败退的唐军自此展开了反攻之势,不止朝廷重新拾起了信心,也有越来越多的节度使愿意支持朝廷帮助朝廷讨伐黄巢。”

“唐朝也由此重新被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贞观年间。

从听到李晓诗说起“唐代官方宴会必备曲目”时,垂着眼的李世民就已经抬起了头,他虚拢的五指骤然攥紧,也有些惊愕,但更多的是难以自抑的颤抖。

他有个猜想,但……

李晓诗却已经继续接上了话题:“那这个故事又要从哪里开始说呢?大家应该发现了,它的转折点在哪里?对的——就是那首曲子。”

她道:“唐朝其实一直都有一首曲子,是官方宴会、祭祀等重要场合的指定用曲,名《秦王破阵乐》,据说是由当初还是小秦/王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击败强敌刘武周势力后,亲自带领将士们庆祝胜利而创作的一首军歌;后来,在李世民即位后,还亲自参与改编了这首曲子,也是从这时候起,这首慷慨激昂的秦王破阵乐就成了唐朝的大型官方活动专用乐曲。”

说了这么久,说了这么多话,李晓诗嗓子有点哑,但这一点也不影响她现在陡然跟着高涨的情绪,似乎是像那些将士们一样、被这首早已失传在历史长河中的秦王破阵乐给激励了。

她很是激动:“在宴会上,这首曲子响起来,就让在场的所有将士们都忍不住泪流满面,虽然我没有听过这首曲子,但我可以想象,那是一种怎么样的画面。”

在为投降而庆祝的宴会上,决定了要寄人篱下卑躬屈膝、早已没有了战意的人群中,代表着妥协和退让、觥筹交错的宴会中,骤然响起了那首曲子——

秦王破阵乐。

慷慨、激昂,浑厚、雄壮。

这首来自势不可当的天策上将、秦王李世民亲自参与编做,活跃在大唐数百年宏伟场合的乐曲;

这首每每响起,便象征着唐王朝辉煌伟绩的乐曲;

这首见证着大唐三百年间最为耀眼最为绚烂、意味着大唐盛极一时姿态的乐曲——

在场的唐人心中,又有几个能够忍住不去被感染呢?

对比乐曲中的雄浑激昂,对比当年的辉煌灿烂,对比秦王冲阵掠敌的奋勇无畏,对比太宗陛下的巍巍盛名……

它都让每一个决定要投降的人无可自抑地生出惭愧之感;让每一个了无战意颓靡丧气的人重新生出豪气千层;让所有大唐的子民都不可控制地回想起贞观盛世、回想起那个曾经屹立在世界中心,万国来朝、万邦来贺的威远大国。

太宗陛下、秦王、天策上将,太原公子。

虽然不曾亲眼见过,但所有唐朝人心中都向往着的那个人。

煌煌大唐,昭昭赫赫。

秦王破阵、秦王破阵,那我们又怎么能就这样毫无抵抗地甘心堕落、沦为乱军的砧上鱼肉?

然后,唐朝、这个已经处在生死边缘、岌岌可危,行将就木的王朝,就这么被跨越了数百年的小秦.王一把拉了回来。

李世民怔怔然望着上方的大天幕,早已流干了泪的双眼再次一片模糊。

大唐啊……

大唐。

第104章 第一百零四课 公卿骨

秦王破阵曲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遗失, 但秦王破阵曲带来的影响和传说还始终存在在历史的角落中,千古流传。

但所有人都知道的是:不管怎么样,一首曲子, 就算能够激起人心的共鸣,勾起将士们忆昔奋战的心,却也挽回不了早已烂到骨子里的唐王朝。

就算还能吊着一口气, 缓过一点神,也终究不复以往。

将临倒塌的房子被一根救急的木棍临时支撑起, 扛过了当下的一场风雨, 那么这个从横梁到地基都已经被蛇虫啃咬糟烂了的房子, 又能支撑到什么时候?

修无处修, 除非全部换掉,补无法补,除非一点也不要——但那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再有下次, 怕是不等风雨呼啸而至,一个孩童稍微的一撞、一个成年人随意的一推,它就还会轰然倒塌。

就比如, 明明说了李唐上下已经重新扬起战意、决定抗击黄巢,那为什么还有之前的那句:黄巢给了这个枯木一般吊着一口气的王朝致命一击呢?

黄巢又到底都做了什么?

那位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的起义军首领黄巢, 又给李唐王朝带来了什么?

“这是唐僖宗逃离长安城之后、他走过这一道之后带来的事——那么他走之后的长安呢?”

讲完了秦王破阵的这个小典故, 李晓诗很快就把话题带了回去:“唐僖宗逃离长安城之后, 长安城的结果和当初安史之乱时被唐玄宗抛弃后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很快就被叛军占领了。”

历史总是雷同的, 被皇帝和朝廷放弃的都城,在叛军的铁蹄下,那就是一堵泥墙, 不堪一击。

“但这次和上次不一样,上次是城破前就已经乱了,城破后更是直接被烧杀抢掠,毕竟安禄山不打算把长安当做据点,他是在洛阳的。不过到了黄巢这次,他入城时严令禁止了士兵掳掠截杀百姓,由于入城时表现良好,百姓们一时还十分拥护这支起义军。”

嬴政摇头,李世民也摇头,但李世民这会儿说不出话。

另外时空坐在武则天身边的上官婉儿叹气。

“一路无恶不作杀过来的叛贼,和正规军队怎么能比?何况就算是正规军队,还有在‘破城后限时抢掠’、让大家好好发发财出出气的默认行为呢。更别说……”

“但是,”李晓诗的话音紧接着响起,“但是黄巢的部队原本就是拉起来的贼寇流民,纪律散漫。一开始几天还很听话,后来就原形毕露了。习惯了用刀说话的黄巢军开始在城中大肆杀人放火打家劫舍。”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