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246)
“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要复刻当年的操作,我看到有人说,当时、当天晚上,曹彬也和当初的赵光义一样,趁夜、自己丢下大军跑了。”
处在变声期的女孩声音脆脆,带着惋惜:“宋军大乱,被趁乱追击而来的辽军大败,死伤惨重。据说,当时死掉的宋军尸体都能堵得河水不流,宋军的盔甲武器也成了小山,可想而知有多么惨烈……”
赵匡胤沉默着喝了一口参茶,他没有看赵光义,他怕一看,又忍不住出手揍过去。
“当时,由于东路军的溃败,辽军整体开始了反扑,所以宋太宗就命令三路都撤退,让西路军、潘美杨业率领的那一支从西绕到后方攻打辽军的无敌百战之师护送百姓撤退——当时杨业打算使出疑兵之计、让百姓和己方先撤退为上,但监军王侁不同意,他想让杨业去跟辽军正面对仗,杨业无奈,只能同意、他和潘美王侁约定好让他们率领军队接应。杨业军队五千,辽军十万,这本就是不可能战胜的战争、就算杨业号称杨无敌,也是不可能的,但急于争功的王侁等人在收到杨业战败的消息后立刻就跑,彻底把和杨业的约定丢在了脑后,杨业边战边退、终于退到了预定接应的位置,却没有任何人接应……”
这是杨家将的故事,如果真的要摊开来说,那恐怕又是要单开一次直播,所以李晓诗只是简单介绍了一下,但言语间还是难掩惋惜:“辽国十分看重杨业,命令了追击杨业的将领耶律奚留活口,可当时杨业身受十多处伤,儿子杨延玉和手下也全都战死,杨业最终被生擒、但不肯屈服,绝食而死……辽国朝廷认为这是耶律奚伤了杨业的原因才导致他死亡,于是迁怒于他,不给记功,并给杨业修建了庙宇。而宋朝内部……对潘美和王侁等人进行了贬职处理,称赞了杨业。”
仅此而已。
一个连敌国都千方百计要保他性命想要他的人,放在本国,却有同僚巴不得他去死、鼓动他和对方大军对抗,又在抢功不成后直接被抛弃。
对于临阵逃脱的监军、宋朝给予的,仅仅只是贬职而已。
南宋,身处狱中的岳飞以及无奈隐居中的辛弃疾都望着天幕,压抑着情感的面庞上露出了难以自抑的触动。
杨业将军……
李晓诗叹气,然后对这段事情做了个总结:“雍熙北伐至此落幕。”
“宋军的战神杨业战死、曹彬身败名裂,潘美在一年后也死去……这次战役的失败,让北宋自周世宗起积累了三代的精锐军队基本全毁——”
“而宋,也再无力对辽发起进攻,转而进入了防守对峙的阶段。”!
第115章 第一百一十五课
从后周时就几乎无所不克的精英军队,在前后数次北伐战争的失败中、在这次堪称惨烈的大败中,几乎被尽数消耗。
兵多能打啊,但他们遇到的什么?
是人在开封却要把手伸到燕云十六州隔空指挥的皇帝陛下、是能趁夜弃军独自逃亡的皇帝和将军大人、是为了争功抢功不顾一切甚至可以眼睁睁送同僚去死的监军……是一个明明才开国不久,却已经处处透着暮气的王朝。
难怪历史圈内有人常说,北宋缺将、南宋缺兵。
虽然这话片面了一点,但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不能说全是错的。
毕竟北宋这个初期,是想打,愿意打,能打过,却因为统治阶层(包括将领)的种种操作而功亏一篑;南宋时期是不想打、不愿意打,也正好打不过,到了被迫面对、不得不打的时候,然后干脆利落地一溃千里,留下诸多历史遗憾。
“但事情总有两面性的,雍熙北伐虽然是象征着北宋对辽的战略姿态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守的关键节点,虽然把北宋几代累积的兵和钱消耗殆尽,但辽国方面也没有占到什么便宜,他们的将和兵以及钱粮也同样消耗不少,无法对宋发起什么大规模的进攻了,所以两方自此进入互相防守、彼此对峙的阶段。这也让北宋内部得以喘息。”
李晓诗笔尖点了点课本上的这部分内容,口中继续道:“而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了宋真宗时期、才发生了转变——宋真宗时期,一个在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条约出现了,那就就是澶渊之盟。”
终于听到了这个早就在华夏历史五千年上就看过的熟悉名字,但赵匡胤发现自己却已经完全提不起劲头了。
他对未来发展态势的期待值已经降得不能再低,心气儿也早就被这短短的一课多给磨到快要平了。
他算是认清了一个事实了,对于未来,不能有任何期待值,把预期想法一降再降,没有一丁点美好的期待的话,就不会有这样大落落落落的现状。
——而且这只讲了开国以来的第二个皇帝啊。
放在汉朝,那文景之治也才刚过去,正在迎接汉武帝的“千古伟业”,放在唐朝,天可汗的威名正在远播、贞观盛景出现。放在宋……雍熙北伐的失利、钱人各个浪费。
好吧,好吧。
那就让他听听,还能有多烂?
李晓诗清了清嗓子:“要说澶渊之盟,咱们还得从一个皇帝说起。这个皇帝就是非嫡非长、更不受父亲喜爱,最后偏偏成为了唯一一个继承宋太宗衣钵的宋真宗,赵恒。”
赵恒这个名字很耳生,赵匡胤兄弟几个一个也不认识,但想想未来的“赵炅”,他们也清楚了,估计是改过的名字。
“宋真宗赵恒,是宋太宗赵光义的一个儿子,曾经被宋太.祖养在宫中个,据宋史记载宋太.祖曾对他很喜爱,把他放到龙椅上坐过。”
“赵匡胤的两个儿子先后死掉后、赵廷美也死了,赵光义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把这个在‘金匮之盟’前提下安然坐着的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了。可是他看中的大儿子因为叔叔被害一事性情大变甚至疯癫,最后还火烧宫殿,赵光义无奈只能把目光转向第二个儿子——但雍熙北伐失败,赵光义立储一事暂时搁置了下来,不过这个儿子做事踏实稳妥,和朝中的大臣们关系也都好,无疑是最合适的储君人选,但……他在某一天,突然就死了。赵光义在立储的事情上接连受到打击,这让迟迟不愿意再提立储的事,但这种事不是逃避就可以的,他的儿子中,也只剩下一个能够接任他位置的了。”
天幕前,有迷信的老百姓听到这里,忍不住四下望了望,在渐黑的夜色里,小心翼翼地张望,声音也压得很低。
“……报应啊,这都是报应啊。”
之前做了那么多恶事,害哥哥又害哥哥的儿子,还把弟弟也害了,最后都会报应到自己身上呀……
直播间里,李晓诗的声音在继续:“立赵恒为太子是赵光义不得已又不得已的事,是退而求次中的最次,但没有办法,国家总要有一个储君的。就这样,赵恒成为了大宋王朝第一个名正言顺的皇太子,百姓心中也安定——即便如此,赵光义依然对他不是太满意,后来还在百姓夸奖赵恒时心生猜忌,最后被寇准劝下才作罢,也因此保住了赵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