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245)

作者:丁珰 阅读记录

“但我们上次直播中也说过,宋辽著名的高粱河之战——宋太宗率先撕毁和平条约,要进攻辽国,而且一开始取得的战果还不错,只不过结局是以失败告终的。那么宋太宗尝过了失败的果实、回家之后,就会放弃收回燕云十六州的想法么?”

赵光义在心里撇嘴。

怎么可能。

他可是要建功立业的,他要立下的功业那势必要比他哥更大,所以失败一次算什么,他又没死,大宋又没灭,继续打呗!

他不御驾亲征就是了。

镇守国都,还能再出什么“高粱河车神”的事吗?不可能的。

赵匡胤发现,有了李晓诗上次的“解说”,他现在一眼就能看出来他这个弟弟在想什么了。

——现在谁不知道你又打了、还打得大败?!

想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心是好的,想一统的心也是好的,但你不会打还瞎窜瞎热乎、临阵弃军,还在这儿得意什么呢?!

他伸手抓本书朝赵光义掷过去,秉承着不生气气出病来无人替的初衷,赵匡胤捺下了火气。

李晓诗应该是要说到这个战争了,先听、先听……

课本上关于宋太宗征辽,只有寥寥一句话“宋太宗向辽发动数次战争遭到失败,只好采取防御策略”,但李晓诗是去做过功课的,她当然知道,这短短一句话下盖着的是多少人的命,这可谓是整个宋初几乎无往不利精英军队的缄默坟冢,是千古悲歌杨家将的哀颂。

她甩掉不相干的念头,一板一眼道:“北伐不止是宋太宗一个人的想法,这是当时北宋上下全体人员的想法,他们都很清楚,北边是一定要收回来的,不然天下不能一统,北边辽人对国家的威胁只会与日俱增。所以在这个休战的时间,北宋的边境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备战姿态,士兵们也从不懈怠。静静等待着攻辽时机到来的那一天。”

“终于,在辽景宗驾崩后,辽国接任的皇帝是尚未成人、年仅十一的小皇帝、上边有一个太后。当时宋辽边境各种传言,都说辽国新皇帝和太后孤儿寡母,辽国内乱、军事空虚等。于是,趁此时机,宋太宗决定发兵北上攻辽。”

老皇帝驾崩,新皇帝年幼、年轻的太后监政,这是多么眼熟的一个情况啊,听起来这也确实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时机。

但事实真的如此么?

“这位带着幼主的太后,被称为萧太后,大名萧绰。这位萧太后在辽景帝活着的时候就名正言顺地参与了政事,而且有辽景宗的首肯,她更是能够直接自称‘朕’,足见对她的重视。而在华夏的历史上,萧太后执政长达二十七年,是位十分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以及改革家,也正是在她执政的期间,辽国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西汉初期。

吕雉精神一振。

后世除了有位千古唯一的女皇帝、竟也还有这样有才能的摄政太后出现?

主幼母寡,边防未靖,这和她现在何其相似!

但又不相似、毕竟刘盈年纪不小了,而汉人……和契丹人,对于女性的看法天生就不同吧。

她甚至都不用看、也不用听,就知道汉人政权的文人是怎么评价这位萧太后的。

无非又是“牝鸡司晨”罢了。

只是不知,那位萧太后又是否能看到天幕……若是给华夏正统所看,那他们应该是看不到的吧?

李晓诗也不知道能不能看到,反正直播总还是要做下去的,她继续道:“当时萧太后一边稳固辽国内部的政权、防止其他的王爷亲王威胁到自己母子的位置,一边整顿辽国内部、将民族之间的关系处理得更加融洽,对于边境处的宋朝百姓官员牛羊等也都做友好对待、有走失和俘虏一并都会友好送还……而且其实辽国上下也都做好了宋朝会打过来的准备。”

既然做好了准备,有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副虚弱的表象、和十分不利的传言?

就算已经知道了结果,赵匡胤再听还是觉得心中难平。

这很可能是对方的计谋吧?……无论是“寡母幼子”还是辽国虚弱。

但赵光义……他弟,好吧,对于一个急于建功求胜不求稳的人来说,这种时机是绝对不可能错过的。

“于是宋太宗终于拉开了第二次大规模北伐的序幕,集结了本朝几乎全部的精锐禁军,20万兵士参与北伐,北宋有名的将领们全部参与此次征伐,兵分三路进攻辽国,又征调了七十个州府的粮草,势必要夺回燕云十六州。这次北伐被历史上称为雍熙北伐。”

李晓诗摸着本子上记录的关键词,道:“在大军出发前,宋太宗照例强调了让大家一定要按照他给出的阵图、听他指挥来操作。”

刘彻:朕都不想说什么了。

听麻了。

狗屁打仗不通就放将领们自己去打好么?

皇帝的任务是什么,是坐镇中央,将士们没钱了就给他们赚钱,没人了就给他们招人,打完回来了给他们封赏、犒赏三军。

世间万事最忌讳的都是外行插手、何况是打仗这种一个命令错误毁掉的可能就是无数性命损耗无数国力的大事。

……瞎指挥什么啊。

唐朝藩镇坐大起内乱最主要的难道不是唐朝的国土已经够大了而李隆基又没有调和好这些节度使的权利才导致的么?

——但你们宋朝这个时候,天下都没一统呢,赵匡胤那时候位置还不稳就不说了,都到你赵光义这里了,皇位都传了两代了,怎么也该稳了啊。而且外边还有那么多共同的敌人呢,将士们能还想着反叛不成?

更别说权利都给你们分成这样了,没有自主的钱财权、也没有固定的兵卒,那就等于基本没有了反叛的可能,你就撒开了手让他们去打又能怎么样?

难道怕万一真给你把燕云十六州收回来不成?

还是只想满足指挥瘾啊?

赵匡胤却连吐槽的心情都没有,他攥着杯子的手指逐渐捏紧,心里似乎绷着一根线,已经紧到了极致。

……这么多兵。

那大宋内部又能剩下多少……?

这……

李晓诗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起初,宋军一路胜利,连下五州,辽方见事态危急,萧太后当机立断,带着年幼的皇帝亲临前线御驾亲征。而辽军主帅耶律休哥也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宋军的破绽、那就是——粮草。”

赵匡胤心中一个咯噔。

……果然。

宋朝内部能有多少精英,他能不知道么?就算那是他死后多年的事,可宋自开国之始就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兵士再多也不会多出到超出他想象的地步去……赵光义把几乎全部精英都派去了前线,那后方运送辎重粮草的谁来保护?万一被袭击呢?那前线的兵等不到吃的,又会怎么样?

兵分三路、精锐进出……不该这样的,不该这样的。

“辽人偷袭运送粮草的队伍,一把火把十万人的口粮烧了个干净,东路军等不到粮草,主帅曹彬只能无奈撤退,撤退途中又被追击,损伤惨重。东路军撤退后,一部分辽军腾出了手,连忙支援被辽军中路军压制的军队,中路军也很快陷入了辽军的包围之中。宋太宗得知消息后,无奈命令曹彬与中路军汇合。后来,曹彬又带着人返回想继续和耶律休哥打,但萧太后带着援军正在过来,他们当然不怕曹彬。一方面是意料之外的辽军大部队,一边是粮草供应再次出了问题,曹彬又一次决定后撤,但天降大雨,时运不济,耶律休哥就带人直冲宋军——在这种里外都是僵局的局面下,宋军保持着极其专业的素养,死战不退,一如当年的高粱河之战。”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