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342)

作者:丁珰 阅读记录

他的钱,他的钱……

乾隆也想昏过去,但是他不能,因为李晓诗小嘴还在絮叨:“据有些人说,乾隆是知道和珅是贪官的,但是他要用和珅制衡朝堂,贪官有欲望才好拿捏,叫什么来着,水至清则无鱼,所以是他放任和珅这样的。但是这说法到底对不对,有几分对,我们也不知道了。”

乾隆:……

他知道和珅贪,也知道和珅有钱,但是说全是他纵容的也不对。他哪知道和珅这么有钱?!

李晓诗摊手:“其实清朝的官僚机构一直很臃肿,但是在康雍乾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得还不错,国家的财政收入也很可观,所以才能承受庞大的费用,但是在乾隆的后期,他本人就好大喜功奢靡无度,而且又纵容手下贪官横生,导致国家财政耗费得非常严重。再加上各种贪官污吏会从税款里拦截用作自己的‘收入’,直接影响了国家的收入。所以在嘉庆帝之后,整个清朝支出越来越多,收入却连连减少,甚至让朝廷出现了财政危机,清朝的国力也就越来越弱。”

乾隆:……都说了不是全被他默许纵容的!!

而且什么叫“皇帝本人就好大喜功奢靡无度”?

“据记载,嘉庆元年的时候,清代国库的存银有五千六百多万两,到了嘉庆十九年的时候,就只剩下一千二百多万两了,这还不足乾隆时期存银最多时候的六分之一呢!”

李晓诗补刀。

嘉庆闭了闭眼。

老百姓们有不少在掰着手指算的。

嘉庆元年国库五千六百多万两,那刚刚那个和珅一百多件清单里二十六件的合成折算是多少两白银的来着……

两个多亿!

天啊,一个国家的国库比较多的时候才五千多万两,你这一百份之二十六都能有两亿两……这已经不仅仅是用“富可敌国”就可以形容的了吧?

这还只是一个和珅,要是多来几个,虽然比不上和珅这种规模的,但哪怕是和珅的十分之一、二十分之一,把贪的钱吐出来,也不至于会让国家这样困难吧……

这些人哪里还是什么官员啊,这摆明了就是国之蛀虫啊。

朱元璋眼睛都红了。

就算不是自己的官员,但代入一下,如果自己的麾下如果出了这样的官员——比他这个皇帝都有钱,还都是从他手指头缝里抠的钱的话,那他能当场就把人给拖出去杀了,血溅五步的那种。

房杜两位相公对视一眼,皆是无奈摇头。

此等……呃,此等……

唉!

李晓诗说着:“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情况,清代人口增长速度很快,在清朝中期之后,人口的增长带来的问题就是用地紧缺,可土地却始终被集中掌控在少数人的手里。那些大地主大士绅豪商们不择手段地兼并土地,扩大家产,为了这些他们用的手段也都是各式各样,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纷纷破产,为了生活,又只能变成地主们的佃户和工人,不仅要自己付出劳动去种地,还要向地主缴纳高额的租地费用。除了这些成功找到生路的人,更多的是变成了流民,整天以乞讨之类的手段过生活。”

她说得冷静,直播间另一头许多的百姓却默默热了眼眶。

无论什么时空,农民最能够共情的,也就是农民本身。

什么皇权富贵朝代更替政策经济,对他们而言都太过于遥远了。

在天幕出现之前,他们每天每天能想的就是:能不能吃饱饭,能不能活下去,能不能熬过下一个冬天。

而在天幕出现之后,他们可以了解到世间百态,可以见识到许许多多从没见识过的东西,也知道了多思多想、多学多用。

但……说到底,就算他们通过天幕的陪伴,知道了要主动去思考去学习,可在听到皇帝的驾崩朝代更替的消息后,他们最多也就只能想到“又要打仗了”,而不是那些高深的理由原因以及客观规律——

但百姓的事、土地的事就不一样了。

大家都是农民,靠土地过活的。

家中如果没有土地,那意味着什么,就算是几岁的小儿L都知道。

农民失去土地,农民只能“租种”地主的土地,那意味着不仅要给高额的租地费用,还要把每年的收获上缴半数以上乃至七八成给地主,更别提平日里那些巧立名目的“费用”了——逢年过节的“过节钱”,嫁女儿L的“出村礼”,死人也要缴纳的“断气钱”……还有种种只有想不到,没有他们不敢收的钱,说白了,给地主种地,有时还不如去出家。

多少失去土地背井离乡的农民变成乞丐、又有多少饿死街头的?

真细究起来,一笔一笔都是辛酸至极的账。

土地就是他们的一切啊!

李晓诗给出了个具体的数字:“在嘉庆年间,北京城光是乞丐就有十多万人。而在嘉庆元年的一个冬天夜晚。露宿街头被冻死的就有八千多人。”

一刹那,天幕前闻者无不悚然。十万,八千……

放在战场上,这绝对不是什么大的数目,几十万全军覆没血流成河的事也不少。但问题在于,这些人,根本和军营、甚至战争都不搭边。

……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时代,能够让首都的乞丐达到十万之众?

……又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才能让一夜之间八千人冻死?

就算是疾病、是饥荒、是灾祸,也不会酿成这样大这样汹涌的态势。

朝廷呢?

朝廷就不管吗?

秦。

一众官员们心痛得要死了,五官都皱在了一起。

……那可是十多万人!

能够为朝廷带来多少劳动就不提了,那可是整整十多万的子民啊!!

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朝廷才能眼睁睁看着都城里这么多人在街头游荡乞讨、又眼睁睁看着这么多人在一夜间冻死饿死?

你都城再小、连给这些人提供个遮风挡雨的地方都没有吗?

不是说不能让他们死,人要死谁都拦不住,但好歹要……这样的结果放在这里,明摆着就是没做什么吧!

不就纯粹不把人当人吗?

李晓诗:“所以,在那个时候,贫富的差距是十分严重的,广大民众的生活总是困苦的,社会之上的矛盾也越发激烈,社会危机重重。”

这次,叹气的变成了更多人。

中期就这样了,晚期就别提了。

……注定要亡的。!

第167章 第一百六十七课

大清注定要亡,可亡的原因却不仅仅只有这些——而已。

停顿只有一小会儿,李晓诗很快就继续接上了下茬:“在清朝,还有一个问题很严重,那是什么呢?对的,就是我们在说起这节课的内容分块的时候曾提到的那个,闭关锁国的政策。”

“通过了解明朝的相关内容,我们知道了因为种种原因所以从明代起就有了‘海禁’的封闭自我的政策——但是明代的海禁和清代的这个有所不同,清朝统治者认为,我华夏是上国,物产丰富无所不能无所不有,自家产的东西就完全可以供给所有需要的地方,根本不需要通过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来达成商品物资的互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