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51)
“生产力的提升,导致原有的土地制度不再稳固,井田制逐渐开始瓦解。”
说到这儿,李晓诗是有点弄不明白的,老师没有太仔细介绍什么是井田制,只是当成随口一提的课外拓展,课本上也没有,所以她对这一点有点含糊,随口提了一句就盖过去了:“再然后,手工业也开始发展,大家铸铜、冶铁、纺织啊等等,那有人做就要有人买,所以也带动了商业的发展,金属货币也逐渐开始流通起来。”
除却专门研究这类的学者,许多人是并不会坐下来仔仔细细思考“经济发展”“生产力”“社会结构”这些究竟有什么关联、又究竟是在遵循个什么样的原理在进行变化的。
很多人进行的一些行动和改革,是基于天生的直觉、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是基于思想、基于政治、基于实践,他们知道要这样做、这样做是对的,但却没有深究过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是改变了什么、从而又带来了什么,对以后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但在此刻,有了李晓诗这一通听起来玄玄妙妙让人发困的话,一些人顿时茅塞顿开起来。
并且因为聪明,因为天赋,他们还很快就能举一反三,接连想通一大串事情。
这些天赋出众的实践派经济学家,他们曾在历史上靠着思想和天赋一点点去摸索、大胆改革,为华夏古代的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的伟大,不止在于这一点,还在于,他们自始至终都缺少着成体系的理论支持,而如今,被李晓诗话里隐含着的一点点现代经济的边角点拨,很快,他们就自行悟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已有雏形的理论体系。
好比正在准备内政改革的管仲、正在为他家陛下的打仗计划想方设法筹钱筹粮的桑弘羊、为安史之乱之下窘迫的财政日日殚精竭虑的刘晏、甚至于因为改革大计而对此道有涉猎的王安石张居正等等,都为李晓诗这段话而沉默了下来,或蹙眉或凝思,而后提笔挥毫。
无论是什么改革,凡是与“社会”相关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社会结构”等都有着其间的一套规律,而李晓诗所给出的“经济”概念是极好的,若是先把这些搞清楚,做出一套理论学说,那无论日后再进行什么改革,想必都更有说服力和底气了。
自春秋战国伊始,华夏便有了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等学派,那么有了这套理论,是否也会出现“经济家”学派?
许许多多对此有感悟的人皆忍不住想。
所谓现世与古文明的影响值,其实从李晓诗直播开通的第一天起,蝴蝶翅膀就已然在扇动了。
李晓诗并不知道无心插柳能到达什么样的地步,但她自觉这些内容实在不如历史趣事来得好玩,正在试图把听起来枯燥无味的东西变得有趣一点,穿插着自己的小感想:“其实我们直到现在还有用硬币的呢,硬币就是我们这里的‘金属货币’,和古代的铸币差不多啦。”
她看了一眼旁边的笔记,还有“井田制”三个字:“春秋时期的社会一直都处于动荡的状态,这和上一部分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西周的制度在春秋这里就变得行不通了——周天子原本定下了分封制,可是他封的王却逐渐开始不再使用分封制了。他们开始使用官员去管理地方,分封制就慢慢变不行了。嗯……老师说,这也是因为井田制的原因。”
话说到这里,刚刚被李晓诗无意点了一下的古代经济学家们心思就活泛起来了。
察觉到李晓诗脸上其实很明显的迟疑和困惑,桑弘羊率先站了出来,代表他们的陛下给他这个小妹妹进行了解释。
【井田制是把土地分割成“井”字状的方形,这些土地归周天子所有,但分封之后,诸侯王拥有了这些土地的使用权,但不可以买卖,只能耕种,耕种后会向周天子纳贡,不需要缴税。所以贵族就让百姓和奴隶来耕种这些土地。《谷梁传·宣公十五年》中记载: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也就是说公田在之中,百姓们需要耕完公田,再耕私田。】
李晓诗眼力极好,更何况这一大片的字,她眼睛一亮,就暂且抛下了课文去读那行发言,心中的困惑逐渐被解答。
她之前问老师,老师只说这个不是考试重点,不重要,而且历史太久远了,很难考据。原来春秋时期的井田制是这么个东西啊。
【而前边曾经提到,天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让百姓能够耕种更多的地,开垦荒地、精耕细作,所以,他们私有的土地越来越多,自然就不愿意再为贵族耕公田。贵族没有了给自己耕地的人,给上边的供纳就也少了,于是诸侯王之间就开始采取设立郡县的管理方式。】
对于现代的学生,还是掰碎了嚼烂了一点点分析出来的东西才更好下口。
这一番解释下来,李晓诗恍然大悟。
原来是这么回事!
“谢谢前辈!!”
感觉自己对课本知识了解得更多,涨了不少见识,李晓诗接下来的声音都欢快了点:“那我懂了,接下来的课文里说周天子无力控制诸侯,其实也跟这个有关系吧?毕竟他只收纳贡,但是周平王东迁了,迁了之后就到了别人的封地,他自己原本的田就没了,就养不起军队了呀!”
李晓诗越说越顺:“没有军队,那就没有威慑,各个诸侯王手里可都是有兵的,所以周天子才逐渐成为了一个吉祥物,连生存都需要其他的诸侯王支持。对不对?”
弹幕上,桑弘羊真心实意地感慨了一句聪慧。
虽然不知道“吉祥物”是什么,但李晓诗的理解却是全然没有出错的。她甚至能够通过随意的一句“种田后向周天子纳贡,不缴税”就能想到周天子的权势衰落来自于“丢失土地”和“无力供养军队”,而源头的“东迁”也没有被忽略……相较于她一直表现出来的娇憨,其实她真的很聪明。
明明是在看天幕,听周王室衰微,嬴政却也忍不住思维跑偏了一下。
李晓诗这个女孩,十二岁。若说她成熟,她的一言一行完全不像是现在一些十二岁孩子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远远不如,天真到了一定程度,要知道,他在差不多这个年纪的时候,就已经登基了;可若说她幼稚,她的见识却比一些成年人都要远,且很能够学以致用——虽然那些都只是表面的东西、她只会理论,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现实”。
但,如果让她有机会参与到政事中来,每日学习,她的成长也一定是远超于现在大多数的十二岁孩子的。因为她谦虚、诚恳。
这一特质,说好听点叫礼贤下士、敢于纳言、不惧权威,说难听点,叫对权势毫无敬畏,目中无王。但似乎也就是这样,才能有这样的她。
这究竟是她的个性使然、天生聪慧,性格独特,还是与她所处的环境、成长的经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