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穿成崽崽后被大佬追着喂饭[慢穿](488)

说完不待陆刘氏给出反应,又冲陆文达质问道:“三弟临考前要分家,这般突然,莫不是怕考中了,我与大哥粘你的光了?”

这种话直剌剌地扔到陆文达脸上,让他再也无法保持淡定,这些话让外人听见,他还有何名声可言。

陆文达心中迅速衡量得失,最终做出决定:“二哥不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你们为了钱财不顾兄弟情谊,我可不是那般爱财之人。”

陆文仲立刻逼上:“那三弟说这家该如何分?”

第301章

平时干活儿,不管是种地还是在外打零工,陆文元作为家里最壮的壮劳力,又是兄弟中的老大,理所当然顶在前头。

可轮到讨论分家的时候,他就完全不如双生胞弟了。

陆文仲不如他高壮力气大,但脑子比他灵活十倍。

他两句话放出去,一句顶得偏心的陆家二老无话可说,一句逼得陆文达表态,不会与他们争家产。

而且,陆文达还得自己说清楚,他想怎么分。

要的多了,刚才的话便是自打脸,要的少了……要的少了,陆文仲的目的就达到了。

三房少分,那他们二房和大房就多分。

爹娘偏心,偏的是老三,对他和大哥没有多大区别。

他和大兄是双生子,也不存在那种老二夹在中间没人关注没人爱的情况,所以大概率是给他们平分。

即便给大房多分一些,陆文仲也觉得理所应当。

大兄力气大人老实,干的活儿多且重,打零工挣的钱也比他多。

他还会克扣一些下来给妻儿用,大哥挣的钱全交公了。

虽然陆文仲觉得他大兄有点儿傻,但这不妨碍他敬重大兄,陆文元作为长兄,对下面两个弟弟十分照顾,哪怕陆文仲只比他小半刻钟。

所以若是爹娘要多分一些家产给大房,那就分吧,陆文仲觉得可以接受。

现在就看老三如何发话了。

陆文达方才说话之前,已经思量好了,此时被陆文仲逼到面上,也不慌张,一副老神在在的模样:“二兄不必咄咄逼人,我既花用了家中积蓄读书,那刨除我赶考所需费用,家中田产我三房不分便是。”

“什么?这怎么行?!”

其他人还没说话,陆刘氏先叫了起来:“怎么能不给老三分田,那他靠什么过活!”

对于农人而言,最大的财富便是田产,别看陆家日子过得穷巴巴的,那是因为家里供了两个读书人。

而农人想挣钱,多数还是在地里刨,打零工挣的那一点儿,只能算锦上添花。

陆家田可不少,家里有地十七亩,其中十三亩是陆满仓从他爹那继承来的,他兄弟几个就活他一个,有个双生哥哥幼时夭折了。

独子,继承了他爹所有的田产。

剩下四亩是陆满仓攒钱买下的,他年轻时和妻子种十多亩地,忙不过来,租出去几亩收租。

那会儿孩子也少,赶上风调雨顺年成好,钱就攒下来了。

后来遇着有买地的机会,立刻掏空积蓄,买了四亩地,算是扩大了家产。

当然,这都是发生在陆文达读书之前,等他开始读书之后,家里除了迫不得已盖了几间房子,再也没有添置过这种产业了。

这十七亩地,根据肥沃程度又有差别,作价也不同。

每年光粮食收益,约莫能有个二十多两的样子。

刨除各种税收,家中还得留一些粮食供家里人吃用,总不能再花钱去买粮食,剩下的才能拿去换钱。

一年到头,能有个七八两银子结余,就十分了不得了。

陆家过得俭省,捡着粗粮吃,女人孩子分的口粮少,每年还能多卖些粮,能有个十来两银子结余。

另外还有家中女人织布刺绣,养鸡喂鸭的收益,陆文元陆文仲兄弟去打零工的收益,这样才勉强能供得陆文达去读书。

原本这些钱,不说多富裕,让一大家子过得舒舒服服,每天吃饱饭是没问题的。

总的来说,土地就是农民的根,农民的命。

陆文达突然说他不分田地,也难怪陆刘氏这么说。

别说她了,陆文仲自己都没想到能逼出陆文达这句话。

陆田氏揽着女儿在一旁,一直静默无声,此时也耐不住了。

陆文达提分家她是不太情愿的,分了家,往后就只能靠夫郎一人挣钱养活全家,还有大郎他们两个要读书。

不过也有好处,分了家,她夫郎考中,大房和二房便无甚便宜可占了。

有好有坏,她犹豫着,一直没有说话,直到陆文达说不分田地。

怎能说这种话!

陆田氏刚要出声,被陆文达一眼瞪了回去,他是家中话事人,说一不二,一道眼风扫过去,陆田氏再多的不满也只能憋着。

陆文达极好脸面,此时出声反驳他,下场落不得好。

陆文元脱口而出:“三弟此话当真?”

家里的田地都是他一手侍弄的,这些年随着陆满仓年纪增长,地里的活儿基本上全交给两个儿子。

老二陆文仲脑子灵,性子也活泛待不住,靠的还是老成持重的长子。

陆文元日日待在田间地头,跟地里庄稼相处的时间,比跟他妻儿相处时间还长,那感情就别提多深了。

精心侍弄的田地分给三弟那个不通五谷的,三弟媳也不擅长地里活儿,定会租给其他人种,陆文元想起来就心疼。

“自然是真。”陆文达安慰阿娘道:“阿娘莫急,待我考中,自有米粮可领,每日一升,饿不着我。”

他说这话的时候,眼睛故意斜着两位兄长,似乎在说,看吧,即便我不分田地,照样可以过得比你们如意,朝廷发的粮食,读书人的体面!

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秀才都能有米领,这个米叫廪米,顾名思义,是给廪生发的。

廪生是秀才,但不是所有秀才都是廪生,秀才有岁考,岁考成绩分三等,最好的就是廪生,有廪米可领。

不光如此,像陆文达参加科考,除了需同窗五人互相结保,还需一廪生为其作保。

这个保证不是白做的,得给钱。

不过廪生不是无限作保,一次只能保数人。

这算是额外的收入,只要有科考,便有保费可收。

不过这一切的大前提,是陆文达能考上秀才,且能考得廪生。

他倒是自信,觉得自己手到擒来,已经开始口头预支工资了。

其他人哪晓得这里面的道道,便是家里唯二的读书人之一陆景贤也不不知道,当然,他现在也不在场。

众人只是惊讶羡慕,原来读书真有这般多的好处,官还没做,先发粮食。

不像他们老百姓,不种地不干活,那就等着活活饿死。

羡慕归羡慕,他们再羡慕,也跟他们没有干系,还是眼前的田地更重要。

陆文达放话说不分田,陆刘氏虽然不满,但陆满仓盘算一番,觉得也还行。

三儿不会种地,他要读书,大郎也要读书,田地分给他也无用,倒不如留给老大和老二,多给老三分些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