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有居心的人花了几年时间,温水煮青蛙,他家的傻弟弟就是那只快被煮熟的青蛙,自己还享受得不得了,殊不知已经落入怎样的境地。
他没办法阻止宗廷,只能在景年身上想办法,一味来硬的也不行,幼弟吃软不吃硬,陆景堂可太了解他了。
现如今,似乎只剩下告诉他一切真相这一个办法。
“你真觉得,宗……那位是想跟你当朋友?”
景年奇怪地看着他:“不然呢?阿兄,你这话好奇怪,我和阿廷都认识五年了,他没当皇帝的时候也是锦乡侯世子,能图我什么?”
图你的……
陆景堂用力揉了揉额角,忽然转了话题:“你还记不记得,五年前你曾托我寻人?是个叫余承平的书生?”
景年愣了一下,立刻反应过来:“记得,他怎么了?阿兄你找到他了?”
怎么突然提起来,刚才不是还在说他和阿廷嘛。
陆景堂说:“确实找到了。”
他深深地看了景年一眼,因为那个人消失得太过蹊跷,陆景堂印象还比较深刻。
前几个月,宗廷带人进京,破了宫门。
那段时日因诸皇子内乱,彼此争斗,京中十分混乱。
三郎担心他安全,每日送他去上朝。
有一日他下朝回家,三郎忽然说,看见一路人颇为眼熟,似乎在哪里见过,还指给他看了一眼。
陆景堂原本没上心,但是打眼一瞧,那人他今生未见,但是在梦里,倒是熟悉,分明是宗廷一手培养的亲信白三,梦中他们曾同朝为官。
这就奇了,梦里这个时候,白三应该已经入朝,开始替宗廷办事。
可是现实中,白三似乎还是一介白身。
他的所作所为,确实对现实发展有影响,但无论如何也影响不到白三身上吧?听说他在宗廷还年少的时候,就到了他身边。
陆景堂心中怀疑,暗中命人调查,结果发现,白三确还在替人办事,陆景堂一猜就知道那人是新帝。
只是白三的身份,从明处转入了暗处,似乎并不在京都久待,分管的是外地事物。
这回是宗廷初登大位,手底下人手约莫有些紧张,这才在京城撞见了白三。
查到这里,陆景堂就不敢再查下去了,立刻撤回调查的人。
他想可能是发生了什么他不清楚的事,让宗廷改变了对白三的安排。
但很快他就知道是什么事了,三郎绞尽脑汁想了好几日,终于想起来。
“是那个!就是那个跟年哥儿约好喝酒,后来又不见的那人……”
“余承平?”陆景堂一惊。
“不是不是。”
三郎连忙解释:“就是那天遇见的,他是那个管事……”
时间过去太久,具体什么事三郎都忘记了,但他还记得白三是那商铺管事,似乎就是因为他,景年才跟那个叫余承平的书生产生了交集。
商铺管事?不是说,白三早年一直随侍承平帝左右,为他处理……等等!
陆景堂忽然想到,新帝登基,年号并不是他梦里的那个“承平”。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巧合吗?
陆景堂很少相信什么巧合,一切因果,必然有联系。
他将脑海里所有线索串到一处,莫名消失的“书生”,忽然改变主意跑到国子监读书的云世子,幼弟提起的,新室友格外友好的态度……
还有由明转暗的白三,没有缘由改变的“年号”……
最后,陆景堂想到了一个不可能的可能。
余承平就是云廷!
他的身世境况,以及他那些年做的那些事,伪装身份再正常不过。
当时大概发生了什么,他和白三演了一出戏,分明是主仆,却装作素不相识。
这么想似乎有些太过冒昧,但……但或许就是为了隐瞒景年,宗廷才将白三打发出去,登基之后,也不愿意用承平为年号。
可是就跟景年说的那样,他图什么呢?
以宗廷的身份和性情,外物实在难打动他,还能图什么了?不过是图那个人罢了。
陆景堂初初想到这些的时候,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觉得或许是自己想多了。
可是这似乎是逻辑最完善的一个可能,也能解释发生在宗廷身上的种种变故。
最明显的一点,他没有理由去国子监,但他偏偏去了,似乎只为结识景年。
而且,就在余承平和景年碰面不久之后。
第409章
景年揉了揉耳朵,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什么叫宗廷就是余承平,这两人分明八杆子打不着,阿兄怎么把他们联系到一起的?
“阿兄……”
景年想笑一笑,却笑不出来。
“你开玩笑的吧。”
他说:“不说别的,他们两个长得就不一样,声音……”
他忽然想起来,跟宗廷初遇的时候,听见他的声音觉得耳熟,似乎就是跟余承平的有几分相似。
不过天底下声音相似的人多了去了,这有什么。
眼睛好像也有点儿像……不过也就是像罢了,怎么就是同一个人了。
他还见过素不相识但长相声音都极为相似的人呢,阿廷和余承平……真是一点儿联系都没有,亏他阿兄能把他们联系到一处。
“你不是说那个余承平没什么表情吗?戴了人皮面具就是这样的。”陆景堂说。
景年悚然一惊:“人皮面具?人皮做的面具?”
陆景堂:“……不是,就是一个形容词,那种面具特意做成人脸模样,仿的人皮,戴着看起来像另一个人,需得巧匠制作。”
宗廷手底下就有这样的巧匠,也不知他从何处寻来的,不光是工匠,还颇有一批能人。
他登基之后,手下工匠一部分入了匠作司,一部分入了军械司,还有一部分,譬如会人皮面具的这些,入了枭衣卫。
这群人之前都是宗廷一手培养的强兵,数量虽然不算很多,但单体作战能力极强,个个都能以一当十。
宗廷倒没让他们替代禁军,另设职司,但是确实分薄了禁军的一部分职能,甚至还分薄了大理寺、刑部,甚至御史台的职能。
之前宫中连续生乱,禁军统领来回换了几个,还死了两个,宗廷这么干,禁军连点儿有效的反抗都没办法阻止。
而宗廷上位的途径太过孤绝,朝中一个他的支持者都无,新帝登基,先启用的自然是他手下老人。
枭衣卫在新帝旨意下,接连抄没了好几家官邸,捉拿涉事官员入昭狱审问,据说手段极其酷烈。
如今朝中官员,闻枭衣卫色变,但宗廷手段强硬,御史都当廷碰死两个了也没能让他改变主意,除非是真不想干了,或者不想活了的官员,现在没人愿意跟宗廷顶着来。
此时木已成舟,枭衣卫在宗廷的支持下,连办大案,已成气候。
景年远在家乡守孝,山高路远,这些消息都没传过去,他刚回京,并不知情。
陆景堂也不打算给他解释这些,宗廷手下的工匠,入匠作司和军械司的才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