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让我发家致富[年代文](66)
边上说什么的都有,可细细去听,却没一个帮着那姑娘说话的,虽然也没直接帮孙家妇人说话,可只听意思就能听出来,他们对于这外来的人并不怎么喜欢。
这也难怪,一边是多少年的老街坊,一边是陌生人嘛,大多数人的胳膊肘总是下意识往里拐的。
“还站在这里干什么?咱们和人家不一样,走,跟我回家。”
孙家妇人板着个脸,也没搭理旁人的意思,警惕的看着那姑娘,拉着儿子就往院子里去,一边走还一边大声的絮叨:
“大城市来的人,和咱们这样的能有什么可说的?咱们吃饭都要盘算,吃顿肉得自己上山想招,人家呢?以后避着些,男男女女的,好说不好听知道不?”
训儿子训这么大声,明显就是说给那姑娘听得,沈冬听着都觉得尴尬了,就问了一句,差点就被说不检点,谁能受得住?
沈冬眼睛一扫,再看向那姑娘,果然,红了眼睛了吧。
“怎么说这么难听?可是这里头还有事儿?”
“我听说,这次来的几个家里条件好像都不错,连着几日都能在国营饭店看到他们的人影。”
哦,明白了,条件不错,吃喝不愁,还抢工作机会,这妥妥就是最佳仇富对象是吧!
沈冬明白的点点头,转头拉着刘宝丫就准备回去,这样的事儿虽然理解,可到底有些过了,她还是眼不见为净吧。
“呜呜,都欺负我……”
沈冬想当什么都没发生过,可人姑娘却不会,就在院子门口,娃娃的大哭起来,哎呦,这就……哪个啥了啊!这一闹,不管前头到底为啥,都成了孙家欺负人了。她这是反击了?不,不是的,人家就是娇气了。
看,还以为会趁机闹一下呢,结果这里哇哇一哭,一个转身人就跑回了院子,没影了!嘿,你要真不想闹大,那你回去再哭啊!这半截子的,算个什么事儿哦。
大城市的人和小地方的人或许真的有壁,沈冬这里晚饭前才看了一个现场,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又听沈夏说了另一个闹剧。同样还是为了山里的东西。因为新来的城里娃里头,有个居然想用钱买猎物。
“虽说私下里这样的事儿不是没有,可这投机倒把的事儿到底不算正道,谁不是偷着来的?他这么明晃晃的,这不是闹事儿嘛,当场就被人给撅了回去。”
“那人是不是不懂这个呀。”
“不懂?城里只有比咱们更严的,不懂?我看他这是故意的,就想显摆自己有钱。”
从沈夏的语气来看,那个被塞到运输队的人怕是人缘很不好,甚至有可能和沈夏还不怎么对付。
“那你也小心些,大城市的人比咱们有心眼这是一定的。”
沈冬同样是个凡人,轮到自己头上,胳膊肘立马全歪了,管那人到底是不是不懂呢,一个有心眼的帽子就甩过去了。
“惹不起还不能躲嘛,要是真不成,我有立功奖状在,也不怕他。”
啊,到这份上了?那人到底怎么你了?难不成这来的人一个个都挺烦人?
别人是不是感觉烦不知道,镇子上政府机关大院里,几个管着这些的人那是已经神烦了。
“这才来了几日,就闹出这么多事儿来,这些人真是来支援咱们的?怕不是来捣乱的吧。”
“到底是大城市来的,咱们这里落后了些,人家不习惯也是有的。”
“什么不习惯?再不习惯,与人为善这个道理都能丢开?真是不知所谓,还高中生呢。”
“你也说了,是高中生,学校里刚出来的学生娃子嘛,不懂事儿也是有的。”
看看,几句话的功夫,不懂事儿的帽子上去了,还暗指这些人性子不好,看不起穷地方,有此可见这些干部们恼的不是一点两点。
“唉,来不来的,咱们也没缺过人用啊,怎么就……现在怎么办?去安抚那些单位?”
“这人上头分下来,那就是咱们的任务,不这么的,还能怎么办?”
“我看这样,组织上安排几次谈话吧,到底都是知识分子,说明白了,会知道怎么做的。”
“说起这个,今年这下派的学生是不是多了点?”
“呵呵,大城市里工作岗位一样有限嘛。”
都是明眼人,只要多想想,有些事儿其实挺容易就弄明白的。
第49章 地主、来事
政府机关里的干部们如何想着法子的缓和这些学生和群众的沈冬并不知道, 不过对于这些新来学生的不靠谱和观念冲突却感受的不是一星半点。
又是一个周六,学校只上半天课,沈冬早早的就回了家,正准备收拾一下自己的箱子, 就听外头闹哄哄的, 好像满院子的人都在说话一般。
“这是怎么了?出什么事儿了?”
沈冬扒着们, 伸着脑袋往外看,果然, 院子里的人几乎都集中到了大门口, 脑袋基本全冲着外头,不知道再看什么。
沈冬不由自主也跟着走了过去, 跟着探了头, 咦?没什么呀?那这是怎么了?
“二冬在家呐, 在家就好,在家就好啊, 这外头的孩子呦。”
呦什么你倒是说啊,这百折千回的, 唱戏呐?
“也不知道那些个到底是支援什么来了,怎么一来就闹这样的事儿呢?”
“老章头可不是坏人, 早年他可干了不少修桥铺路的事儿,还有他那几个儿子, 哪个不是从军战死的?那可是和小鬼子打仗送的命, 到如今只留下那么一个病歪歪的小孙子,小孙女,地也分了, 房子也捐了, 还要怎么样?六七十岁的人了, 这么折腾怕是……”
后头的话即使边上的人不说,沈冬多少也听明白了几分,这怕是那些个城里来的又在闹事儿了吧!而且对象还是一个老人。这些人……沈冬心里也不免多了几分怒气,实在是太会闹腾。
这可不只是闹腾,而是将镇子上很多的人心都搅和起来了,比如沈夏,这天回家就又开始吐槽了。说的全是那运输队里新来那个高中生的事儿,从头嫌弃到尾。不过最后一句倒是有些亮点。
“不过今儿这游街的事儿,他倒是没去,还有些不赞同,说是不了解情况,只凭着人家曾经有30亩地,成分是地主,毕竟各处标准不一,有些地方100亩地,也就是个富农。”
嗯?100亩地只是富农?这个沈冬还真不知道。当初这都怎么划拉的?真够宽松的。
“他还说,人家四个儿子,除了一个病死,剩下三个都是抗日没的,哪怕是遭殃军出身呢,那也算是为国为民出过力,老人也算尽忠为国了,很不该怎么折辱。”
这话很中肯,可惜,这样的话如今还能说说,过几年怕是连提都不能了。唉,这么一想,这老头如今遭罪……若是能熬过去,沉沦在乡野混着,倒是比后头再吃苦头来的划算。
“而且他家如今就剩下两个不满十八的孩子,产业除了镇子上的一处小院,基本全空了,靠着老头在菜市场当会计过日子,败落成这样还有什么好计较的?还说什么清算?算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