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刘彻,到了后期帝王无能管控不住藩王的时候,你认为藩王还会老老实实上贡黄金吗?】
【不会。】
【诸侯王宁愿把黄金带到自己陵墓中,也不愿意上贡朝廷。】
【所史学界一直一个观点,西汉,实亡于厚葬。】
西汉期间,民间交易主流通的是铜币五铢钱,帝王将相挥金如土、大肆赏赐,同时把黄金作为财富贮藏起来。
到东汉时期,虽市场上依黄金货币,但是已经很看到王公贵族挥金如土。
相反,东汉的官吏惜金如命。
但是东汉的豪强家并不,他们珍惜黄金不是因为缺钱,仅仅是因为市上的黄金变了。
刘秀惨痛地点头:“朕说史书上那么多黄金到哪去了,原来都到地下去了。”
墓葬随葬一大批,野外挖地洞藏一批,一陪葬都是几百斤,一藏又是几百斤。
而且看天幕上挖出来的地下黄金就是遍地花,东南西北到处都,还没挖出来的呢?
刘秀现也觉得,西汉亡国,与厚葬关系了!
“朕驾崩后,薄葬!一薄葬!”刘秀对着儿子刘庄反复强调,“不黄金,也不人殉,陶俑就可了!”
刘庄连连点头。
他很想说,父皇你想黄金咱也没啊!
而且天幕一说汉墓黄金,后盗墓贼只会更加猖狂,他敢保证,从此后,大家都不想厚葬了。
【大量的黄金,被带入墓葬。但是我们都知道,汉墓被盗的多惨,十室九空,终黄金乱中流通又比不过粮食,不断地贬值,导致市场混乱。】
【等到东汉建立的时候,黄金的价格已经大幅度贬值。】
【东汉中期,货币已经始出现危机,出现了劣质钱币,一种很奇的剪廓钱。】
剪廓钱,就是把完整的钱,比如说五铢钱,用专门的工具冲凿外沿一圈,后剩余的部分当钱币流通。
这样把钱币剪去轮廓做什么?
自是把剪下来的轮廓次冲凿,做成新的小一圈的五铢钱。
这种做法类似西汉初年,因为汉高祖的钱币十分薄而轻,被称为“荚钱”。民间把质地精良含铜量更高的秦半两重新凿铸,一枚秦半两可凿铸几枚荚钱。
这都属于一种减重法,这样铸就的铜币虽数量更多,但是质量更轻也更差。
.
东汉末年,袁术、曹操等起兵讨伐董卓,董卓挟持汉献帝入长安,私自铸钱,同样是熔大钱成小钱。
董卓不仅把五铢钱熔毁,还把洛阳、长安的铜人、铜马、铜乐器都熔了,其中还包括秦始皇令人铸就得“金人十二”中的九个。
董卓铸就的小钱,既轻小又粗劣,没钱文轮廓,非常的劣质。
汉武帝时期发行的五铢钱,可说是货币改革时上非常成功的一次改革,一直贯穿了大汉的四百年历史。
东汉中后期哪怕民间私铸钱,也是五铢钱的基础上改动,并没废掉五铢钱的货币地位。
但是这样的成功,因为董卓的破坏,戛而止,因为小钱多而且质量差,导致了通货膨胀,市场经济越来越紊乱。
这样的紊乱,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
一群不懂经济的统治者手中,货币越来越乱,入了低谷时期。
.
被天幕嘲过让货币打回原型的魏文帝曹丕立刻找到了发泄点:“没错,都是董卓的错,朕也是无奈之举。”
铜钱不值钱,还不如粮食与布帛值钱,他直接用粮食与布帛易错吗?
没错,这只是让百姓更加方便而已。
不懂经济的曹丕想得理所当,同样不同经济的魏国大臣们纷纷赞同,直到天幕始讲述货币的重性。
【这不得不说,华夏自古重农轻商,许多官吏甚至商人都小农经济思想,总觉得钱币就像是农田,数量多就是好。但是首先你得考虑,铜钱象征着什么,仅仅是数字越大就越好吗?】
【并不是,首先货币,必须与货相挂钩。
货币多货不足,就会造成通货膨胀,货的价格飞涨,货币贬值不值钱;如果货币货多,就会造成通货紧缩,货币会升值,同时如果债务,债务也会随之增加。】
【这,用诸葛亮的货币战争来举个例子。】
益州之战之前,刘备对将士承诺:“打下益州之后,府库的财产将士们随便分!”
等到益州真打下来之后,府库的财产限,将士们兴奋的一分,分了个精光。
幕僚想着未来的战争军费,劝刘备只取部分赏赐,刘备却拒绝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我既答应了将士们随便分财产,就不能食言。”
他也为军费发愁,大帐内走来走去,唉声叹气:“若是我食言了,将士们去民间抢掠钱财怎么办?”
幕僚急的一摊手:“主公,军费不足了!”
“不如多铸钱铸大钱!”后是刘巴提议,“收集民间的五铢钱,铸价值一百枚五铢钱的新钱,就是直百五铢钱。”
把民间的五铢钱收集上来之后,蜀国朝廷百姓还其布帛与粮食。
短期之内,府库充实,也了军费,百姓因为实实的布帛与粮食,也没出现通货膨胀或者饥荒。
但是,这样的做法属于透支百姓的财富,蜀地民间所的铜都收归刘备府库,对外购买资,钱币就会流向魏国吴国,导致自己的货币不足。
而府库中的粮食与布帛也了民间百姓,导致军中粮食布帛也不足。
直百五铢钱虽名义上价值一百,从铜的含量来说,并不值一百钱。
金属货币与纸币不同,本身一的价值,这些价值就取决于金属的质地含量,若是劣质铜币,就失去了许多价值。
用民间的五铢钱铸造的直百五铢钱看似数额大了,价值却不值,想去购买价值一百钱的东西,理上,一般是不愿意的。
刘备又始发愁:“府库是充实了,但是百姓怎么办?这钱重量根本不值一百钱。”
诸葛亮早准备:“主公,稍安勿躁,我们用这些钱去魏国吴国买东西就可了。”
张飞冷哼:“魏国吴国又不傻,这点钱哪够买一百钱的东西。”
诸葛亮笑得高深莫测:“我们规,蜀锦,必须用直百五铢钱购买!”
蜀锦,一直是蜀国对外受欢迎的资。
蜀地自古为“蚕丛之国”,家家户户都桑梓园,家家户户都织布纺织,加上因为战乱,蜀地地形优势,许多中原的工匠拖家带口逃来成都,也了大量优秀的织工。
诸葛亮还成都设立“锦官”,将整个益州的织锦业彻底的国营化规模化,也是从蜀汉始,成都被称为“锦官城”。
此后,蜀国因为蜀锦和丝织行业,了一个重的经济贸易支柱,蜀地的百姓也了稳的收入来源。成都因此成为当时全界大的高级丝绸品生产基地与集散中心。
哪怕魏国吴国多次诋毁说蜀锦质量差,蛮夷都不喜欢,也抵挡不了贵族对蜀锦的喜爱。
质量差不差,贵族又不瞎。
贵族喜欢,商人大力购买,纷纷来到蜀国购买蜀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