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100)+番外
韩信一个五岁的孩子都比他们聪明,知道什么是自己一定要学的、什么是可以不学的。
真以为人家调皮捣蛋是无底线乱折腾呢,知道什么叫“试探”吗?能主动试探别人的,也得有本事摸清楚被试探者的底线。否则那不是试探,那叫送人头。
韩信能当兵仙,脑子当然是够用的。
他只是单纯地对人心险恶、阴谋猜忌方面不太玩得转,只要不碰见个疑心病君主就没有半点问题。
教训完心中不服气的弟弟,扶苏回了章台宫。
自从韩信去六英宫上课之后,他就不必再去亲自盯着弟弟妹妹了。
小巡逻兵特别敬业,时不时去逛一圈。仗着自己人小个子矮,能从各种神出鬼没的地方悄悄观察。
能打得过的就自己揍一顿,打不过的就去报告给先生们。都不用拿去烦扰扶苏,他自己全部处理掉了,很是叫人省心。
扶苏便和父亲说:
“阿信这样也挺好的,可以提前锻炼武力了。我记得蒙将军家里也有年纪相仿的孩子,倒是可以一起接进来,让大秦的武将苗子们多相处相处。”
武将要是不和,在战场上会互相拖后腿,提前培养感情未尝不可。就像蒙恬李信王贲他们那样,好兄弟一起为大秦征战,战场上配合起来也轻松。
秦王政觉得有道理:
“那便以替桥松挑选伴读的名义,多招点孩子入宫。”
六英宫越发有向大秦幼儿园发展的趋势了。
挑选伴读的活落到了最近慢慢清闲起来的桥松亲爹头上,不过也不用怎么挑。扶苏直接圈了几个必入选的人,剩下的人安排他们和桥松相处一阵子,让他自己留下合得来的。
这一波入宫的不仅有武将子弟,文臣也有。
不过从后续来看,文臣子弟不是很喜欢跟着韩信他们这波小崽子乱跑,更喜欢跟在桥松身边安静听课。
王贲家的大崽王离也进宫了,十一岁左右的小少年在人群里大得很突出。
提起这个扶苏就想笑。
他告诉秦王政:
“不知为何我与弟妹们这一世提前了五年出生,原本我该和王离差不多年纪的。”
结果现在可好,同龄的王离成了下一辈桥松的伴读,生生降了一个辈分,有点惨。
选完伴读之后他再碰见王贲,总能看到王将军欲言又止的表情。
秦王政想了想自己和王贲平辈相交,也意识到儿子夹在上下两辈人中间十分奇怪,好像哪一辈都沾不上边。
他费解地皱了皱眉,也搞不明白为什么会出现提前出生的事情,最后只能把这事抛之脑后。
毕竟任父子俩再聪明也想不到,年龄偏差是世界性质导致的。不是他们有问题,而是世界有问题。
——洗脑包就是这么不讲道理,编个古代人全都是十三四岁就结婚生小孩的说法,就有一堆人真情实感地相信了。
在小孩子们热热闹闹祸害咸阳宫的时候,春耕悄无声息地结束了。
经过了大半年的休养,大秦将士们早已等不及想赚下一波军功了。
六国土地真是肥沃,上一场战役里分到田的人都高兴坏了。
不过分田分的是六国田地,这里头必然牵扯到一个人口迁移的问题。否则拿着远在天边的田无法种植,也不是个事。
秦国派遣了专门的人手去协调这个。
经过秦王政和扶苏的商讨改进,最后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田地置换。
不想背井离乡迁往六国的老秦人,可以就近置换田地。上田换上田,下田换下田。
愿意迁去中原的,就安排迁移落户。
不过大部分人还是不太乐意的,既然在家乡也能换到良田,何必去别处呢?谁知道六国土地以后会不会被复国成功的王孙贵族收回去。
而且背井离乡语言不通、风俗迥异,日子并不好过。
大部分肯迁走的,都是家里有人被派去六国当秦吏的。过去了既能给自家孩子撑腰,也能借点官吏的势。
再小的官也是官,有个当官的亲人在家附近,好处是非常多的。
现在暂且这样,以后再解决地方官家族壮大形成新贵族、影响基层治理的问题。
以大秦如今的状况,他们只担心各地秦吏的人身安全不能得到保证。能有家族过去协助,反而是个好事。
“幸而之前修了郑国渠,否则关中怕是找不出那么多能置换的良田。”
下田换走上田,士兵肯定不乐意。
秦王政道:
“但关中良田也有定数,到后面迟早要大规模迁人出去。”
扶苏点头:
“可以先从河洛一地开始,那里是关中门户,离得不远。”
东出函谷关就是河洛平原,即后世的河南。这里同样良田沃土无数,而且离秦地还近。
要是不考虑现实问题,其实将七国人口打散混居,是能最快同化六国之民的办法,还能摧毁六国残余的风气。
可惜这种操作根本不可行,只能梦里想想了。
现如今大秦能做的只有搜罗六国史书,不许民间私藏。这样等再过几代人,新生儿就不知六国、也对六国彻底没有归属感了。
秦王政一开始的想法是彻底销毁那些史书,扶苏觉得这样太浪费了。
谁说六国史书只能成为六国旧贵族动摇庶民的工具?他们完全可以反过来,利用史书反将一军。
扶苏把公子高叫了过来,让他去修六国史书。
公子高:“啊???”
扶苏解释道:
“你去将记载中各国君主的昏庸事迹都摘抄出来,编成书册。学史可以明智,不如就将历史作为官学的必修科目之一吧。”
与之相对的,也要把秦国君主的英明决策也摘录一份,加入其中。
不就是拉踩吗?这个扶苏可太熟练了。
公子高:还、还能这样?
公子高恍恍惚惚地离开了,他得到了长兄的特批,提前从六英宫毕业,去藏书处找了长姐阴嫚。
阴嫚幸灾乐祸地看向他:
“哟,又是个来写教科书的?”
公子高沉痛点头。
阴嫚追问:
“你要写几份?”
公子高数了数:
“可能……至少七份吧?”
战国七雄,各来一份。
阴嫚听完来龙去脉,不怀好意地指点:
“错了,七份怎么够呢?战国虽然只有七雄,可往前数诸侯国数量可远不止七个。”
公子高:“啊?不是吧?!”
阴嫚:“怎么不是?你就说吧,晋国的昏君要不要记录?吴越争霸这么经典,是不是得记?”
阴嫚可有道理了。
她觉得大兄既然想培养大秦自己的高官,那就不能只搞战国七雄之间的拉踩。学史明智既然这么重要,所以不能只学秦国的优秀经验。
反正别的国家距离那么久远了,也不是被秦灭的,写点他们的优秀事迹也没什么。只要六国史书的摘选里不提正面典型,那就问题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