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在大秦当完美太子(101)+番外
这些天阴嫚自己编教材都编出经验来了,一番指点把本来就有些书呆子傻气的公子高成功忽悠住了。
“我懂了,长姐!”
公子高抛却了要加很多班的烦恼,眼睛里写满了斗志。
“我要先整理一版六国国君的昏聩操作出来,用词尽量通俗易懂,方便传播给六国庶民。然后再写一版比较复杂的,搭配上分析,教导官学的学子君王都做错了哪些。”
“接着整理大秦的明君和贤臣,同样要分析他们的行为,供学子参考。而更久远的其他诸侯国,则要优劣皆有,学习他们的优点、吸取他们的教训。”
“对不对?”
阴嫚赞许地点头:
“你果然是所有弟弟妹妹里面,最有悟性的那一个,就是这样!”
公子高摩拳擦掌:
“那长姐,我现在开始编写了。”
阴嫚:“去吧去吧。”
忽悠完二弟,阴嫚立刻去找大兄邀功。
看她多机灵啊,把大兄的计划完善得这么好。所以可以多捞点弟弟妹妹过来帮她减轻负担吗?
扶苏大手一挥:准了。
很快,年纪最大的一批公子公主被从学业里解放了出来。他们本来也学得差不多了,提前毕业没什么问题。
就是之前他们需要上午上课、下午去工坊当管事。现在变了,变成上午去给阴嫚帮忙、下午继续当管事。
大家原还以为自己是得到了解放,后来才知道自己天真了。
给长姐打下手远不如在先生那里上课轻松,上课还能悄悄走神休息呢。在长姐面前,偷懒那是休想。
藏书殿里充满了阴嫚给人派活的声音:
“三弟,快去给我找找道家的典籍,要找一本写了……”
“五妹,让你找的书找到了吗?”
“那个谁过来一下,我考考你。这一句和这一句的观点,你觉得哪个更适合我大秦?”
“不知道?那你平时上课怎么学的?”
找书就算了,还要应付长姐突如其来的拷问。
太恐怖了。
秦王政得知此事之后,十分欣慰:
“不错,这样便能学以致用,不算白学了。”
扶苏深以为然:
“再让他们去给二弟也帮帮忙吧。光靠二弟一人,恐怕分析得不够全面。”
比如某某政策有什么好处,公子高毕竟没入朝为官过,分析的很有可能像是空中楼阁。
扶苏已经派了一些官吏辅助他了,这时再把弟弟妹妹们叫过去,不仅可以集思广益,还能让他们多跟着官员学一学。
秦王政虽然没到对所有孩子都望子成龙的地步,但能看到他们越来越优秀,当爹的哪里能不高兴。
果然不愧是他最看重的长子。
扶苏就是“长兄如父”这个词的化身,不仅不会打压和嫉妒弟妹,反而还如此尽心竭力地培养他们。
得子如此,夫复何求?
秦王政选择性忽略了儿子这么大度,是为了让弟妹们成为供他压榨的工具人。
他赞许地拍了拍扶苏的肩膀:
“为父最骄傲的就是有你这样优秀的孩子。”
扶苏十分谦逊:
“我做的还不够好,我还要努力成为大秦最优秀的太子。”
秦王政却道:
“你已经是了。”
下回祭祀先祖的时候,要好好和列祖列宗们说说他的太子有多完美无缺。就是身体不够健康,希望祖宗们能保佑他儿子长命百岁。
藏书殿的公子公主们果然没有盼来父亲的垂怜,还反向等到了亲爹夸赞长姐压榨他们压榨得对的评语。
大家:啊,已经习惯了,我们就是没人疼没人爱的小可怜(冷漠.jpg)
可是别的也就忍了,为什么继长姐被魔鬼长兄同化了之后,连一向好说话的二兄也变了???
众人幽怨地看着把他们叫过来帮忙的公子高,一点都不想回答某某改革、某某政策、某某决断都有什么优劣势。
公子高心虚地移开了目光。
他也没办法,他一个真的搞不定,急需大家的帮忙。
大家:叛徒!!!
作者有话要说:
注①史书里没有韩信父母的记载,所以我就自己私设了。
韩公父这个人是电视剧编的,韩王之后的说法也没有任何依据。
可能是张冠李戴,因为秦末汉初确实有个和他同名的韩王信是韩王后人(武帝男宠韩嫣他曾祖父)。
第43章 开始攻魏
有了大量公子公主的加入,又有造纸和印刷两大发明的辅助,精修删减版的六国史书很快就大量出现在了市面上。
但是光有书,庶民又不识字,要怎么把书中内容传播出去呢?
关在家里造了一年多字,终于重新活跃回朝堂上的李斯李廷尉献上了一出毒计。
李斯早年做过掌管文书的小吏,是个基层官吏。他和庶民打交道不少,自然也知道庶民们一般都是通过什么方式获知消息的。
早朝上,李斯便道:
“民间有优伶,擅表演。六国多有富庶之地,优伶时常会于集市演绎滑稽故事,以此赚取赏钱。”
六国不像秦国这样奉行疲民五术,在国都等地定居的庶民们手中一般都有余钱。所以在秦国仅供上层人士欣赏的优伶表演,在六国市集也是看得到的。
这些优伶一般会拿精心挑选的各国故事加以改编,再表演给大众看。有历史故事,也有人为编纂的寓言故事。
为了自保,一般来讲优伶不会在魏国表演和魏国的昏君奸臣有关的笑话。但是如果他们跑去了楚国,那就没什么顾虑了。
所以其实各国昏君的黑历史,流传度并不低。
只不过优伶的表演对庶民来说是偶尔才能碰见的乐子,看得少,这才导致庶民经常把人物对不上号,记不得是谁干的。
李斯提议可以花钱雇佣这些优伶,在各地表演精修版史书上的小故事。正好都是些昏君闹出的笑话,改编也非常简单。
庶民的娱乐很少,偶尔有一个就能传得沸沸扬扬。一次两次看完记不住不要紧,多演几次就好了。
这个时候还没有出现说书人,否则茶馆酒肆里安排一个,效果应该也不错。
朝堂中不止李斯了解这些,有他提议之后,很多人也反应了过来。
当即便站出来了不少朝臣附议,将此计一一完善。
已经调回咸阳任内史的将军腾补充道:
“咸阳如今齐聚六国贤才,因为此前太子殿下曾倡议放宽经商限制,周边许多庶民看见商机,在城外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市集。
臣早有管束规整之意,不如设立官方集市,约定好隔几日开放一次,再安排优伶于此表演。”
六国贤才大多手头宽裕,给了咸阳周边的百姓们赚点零钱补贴家用的机会。市场会自己找到出路,集市就这么应运而生了。
内史腾之前还在纠结该怎么管束,毕竟大秦早就习惯了严打商道。集市乱糟糟的,让喜欢秩序的秦人还怪不适应的。